埃尔玛·阿尔特法特
2013年01月31日08:0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柏林墙倒下曾被欢呼为“历史的终结”。撒切尔夫人“别无他选”的名言广为传播:除了走向市场经济、多样化社会以及民主政治体制之外,别无他选。
然而,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让资本主义拥护者固有的孟德维尔式乐观不复存在。在1714年的“蜂巢理论”中,孟德维尔描绘了个人私利何以能转化为公共福利。这样的想法在今天已完全不合时宜。因为即便拥有高尚情操,也无法阻止危机气候蔓延、无法避免金融体系熔毁、无法为希腊和西班牙的上百万失业工人创造工作岗位、无法克服非洲国家的饥饿、更无法创造全世界收入与财富的平等。
此时,马克思主义理论被再度发现。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后,法国前总统萨科奇有意让人拍下他在读《资本论》的照片。德国当时的财政部长施泰因布吕克也认为,“部分马克思思想十分有益”。由于深陷资本主义危机,世界各地爆发了新的抗议运动:占领华尔街,巴西无地农民运动,欧洲危机国家反对排挤、争取有尊严工作的青年运动,印度妇女运动,传统的工会运动重新获得动力,拉美地区殖民时代以前的本土传统甚至获得了宪法地位。“美好生活”成为人性化社会秩序的指导思想。
所谓历史的终结,只是新的社会运动来临之前的短暂宁静。对政治行动来说,理论指导不可或缺,人们找到的指导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德国前联邦宪法法官恩斯特—沃尔夫冈·博肯福德直言,鉴于现代资本主义的“非人性特征”,“马克思预言的现实意义无从躲避”。
这不只是德国的情形。2008年9月以来,整个金融世界一片废墟,之所以能够继续存在,全凭着国家通过高额负债救助濒临破产的金融机构。人们在这种情形下重新学习和讨论《资本论》,是因为它为当下的具体分析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会议在各大洲相继召开。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研究在很多大学又趋于流行,大学生头脑不再只被新自由主义理论占据。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有助于分析当下的金融和经济危机、现实积累与金融市场的关系以及劳动和性别关系的变化。马克思找到了批判分析的“跳跃点”:商品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双重属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双重属性、原材料和能源转移与价值转移的同时性。这也使得分析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危机成为可能。这种危机表现为能源和气候危机,表现为物种多样性和耕地的消失。在人与自然的“新陈代谢”中,人在实现自我的同时,也可能给环境造成巨大破坏。
“没有任何东西比一种好的理论更实际”,这句话被认为是康德所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正是康德意义上的好理论,它可以增进对资本主义运作方式的理解,它能消除自我蒙昧,并助力政治实践。
(作者为柏林自由大学奥托苏尔研究所教授)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