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转型发展是实现经济成功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加快国内商业银行转型发展,借鉴国际经验,应从内外两方面创造条件入手。一方面,要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包括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持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不断健全银行监管机制,建立科学的银行评价体系,等等。但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要从商业银行内部发力,特别是推进落实积极的“风险策略管理”,使风险管理真正为经济社会创造价值。 着力于五项转变 控制风险和创造价值是银行一切管理和经营活动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说,实现商业银行转型发展,必须从内部经营管理上着力于五项转变。 第一,经营目标从股东利益最大化向股东与其他相关者综合利益最大化转变。社会经济对银行的需要,或者说银行的使命不仅在于为股东创造多少利润,而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服务价值,为社会公众提供投资平台,为金融稳定提供蓄水池。按照社会平均利润理论,银行股东不应希冀从银行股权投资中获得超额利润。因此,确保股东价值增值是银行经营的重要目标,但不是惟一目标。这次国际金融危机表明,银行要考虑存款者利益,商业银行经营目标应是国家、社会、股东、存款者,甚至包括员工在内的多重主体综合利益最大化。 第二,经营模式从粗放式单一经营向综合化集约经营转变。要推进财务管理、风险控制、中后台业务等集中处理,加强战略执行、信息传导和风险控制,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改进营销与管理方式,扩大客户基础,在风险可控下扩大中、小客户数量,通过联动拓展客户,实现公司客户、中小型客户、个人客户等关联拓展;进行业务单元、行业、条线、产品等多维资本优化配置,促进资本、收益、风险的匹配和动态平衡;在确保授信业务适度增长下,大力扩展财富管理、保险、代理、投资银行等非商业银行业务。 第三,盈利模式从依赖利差收入向多元盈利渠道转变。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影响下,银行必须加快盈利模式转变,大力提高零售业务、中小企业业务的盈利贡献度;大幅提升非利息收入在银行盈利中的比重;利用海内外一体化金融服务平台,发挥海内外、多业联动优势,提高产品交叉销售比率,大幅提升投资银行、基金管理、保险、融资租赁等业务规模和收入,大力拓展贸易结算、委托代理、业务咨询等各类中间业务,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 第四,管理模式从资产负债管理向全面资本管理转变。银行管理进入了全面资本管理时代,面对日趋严格的资本监管,必须走出一条资本节约的发展新路。包括着力加强内部评级体系建设,有效计量各类信用风险,将信贷资金投放到风险可控的行业、地区、客户和项目上,提升信贷业务收益水平;着力推进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计量市场风险,优化交易业务结构,提升交易业务收益水平;着力加强内部控制和操作风险计量,有效降低经营成本;着力建立资本管理长效机制,加强流动性风险监控,提升存款吸收能力,确保银行具有长期资金来源,满足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率监管标准,等等。 第五,风险管理理念从被动控制风险向主动经营风险转变。应从贯彻发展战略出发推进全面风险管理,通过风险分析确定业务市场定位,基于风险计量和风险偏好确定业务进退,借助风险预警增强业务全程管理,依据业务发展逻辑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从动态联系角度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既要计量风险静态数量大小,又要意识到风险动态变化,更要看到组合内风险分散效应和风险间传染效应,合理运用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方法,实施全面风险管理。还要从战略高度推动全面风险管理升级,强化风险管理主动性和前瞻性,将风险定性管理与定量管理有机结合,夯实风险基础设施,优化管理流程,推进全面风险管理升级。 不可忽视两大基础 商业银行转型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完成上述五项转变,不可忽视两项基础建设。 一是坚实的信息科技基础。商业银行应抓住“十二五”时期科技升级的机遇,加大数据梳理和清理力度,建立统一的数据集市或数据仓库,为银行产品研发、市场拓展、风险管理等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加强对各类信息系统的统一规范化管理,持续开发和优化各类生产和管理信息系统,不断完善系统的信息收集、运营分析及各类报告生成功能,提供信息服务支撑能力;建立信息科技升级和创新的长效机制,保持在同业竞争中的长期优势。 二是面向未来的人才基础。应培养一批专业型金融创新研发人员和信息科技人才,支持商业银行创新发展;培养一批既具有国际化视野又具有跨境运作能力的国际化金融人才,支持中国银行业全球经营;培养一批全面把握银行、证券、保险等相关业务,具有跨行业运作经验的复合型金融人才,支持中国银行业的多元化发展;培养一批懂得银行业务,熟悉风险量化工具和现代风险计量方法的风险管理专业人才,支持银行全面风险策略管理转型和升级。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来源:经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