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路径探讨
龚高健
2013年02月16日14:51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是世界银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其基本涵义是指,一个经济体从中等收入向高收

入迈进的过程中,既不能重复又难以摆脱以往由低收入进入中等收入的发展模式,很容易出现经济增长的停滞和徘徊,人均国民收入难以突破1万美元。原因主要在于,进入这个阶段,经济快速发展积累的矛盾集中爆发,原有的增长机制和发展模式无法有效应对由此形成的系统性风险,经济增长容易出现大幅波动或陷入停滞。

现在,中国已基本上解决了温饱和持续大规模贫困问题,摆脱了低收入陷阱,2011人均GDP已达5400美元,2012年将超过5800美元,刚好入围所谓低中等收入国家之列,也就是开始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我国是否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如何才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呢?总体而言,规避“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是要从经济入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低水平的发展转向高水平发展,从低质量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从不公平发展转向公平发展,从不协调发展转向协调发展,从不可持续发展转向可持续发展。

一、注重自主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坚持将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坚持优化需求结构、供给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的方向和基本要求,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城乡结构和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更加注重自主创新,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工程,突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加强相关技术的配套集成与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提高技术创新的质量和效益。把握好整合、集聚、优化、升级“四个关键”,大力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二、发挥竞争优势,大力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提升竞争力是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占据优势地位的根本之策。当前,中国大陆区域经济发展开始由过去主要依靠资源要素分配占有,转为注重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进入后危机时代,我国要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改善宏观经济调控方式,合力提升宏观经济竞争力;加快转变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式,提升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增强财政金融服务经济的能力,切实提升财政金融竞争力;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和软环境建设,提升发展环境竞争力;加快转变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提升政府作用竞争力。

三、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完善宏观管理体制

要科学合理地界定政府职能。政府在加强和改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要更加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把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把精力更多地放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上,确立起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要继续推进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要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全面梳理各级政府管理的事务,坚决把那些政府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项转移出去,还权于民、还权于市场、还权于社会,把政府从微观经济事务中解脱出来。要完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为我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打下良好的环境基础。

四、保障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相比,我国目前政府公共服务支出比重仍然较低,分布不均衡问题也较突出。要进一步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比重,主要是教育、就业、收入、消费、医疗、住房、文化、社会稳定等领域,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就我国国情而言,最重要的是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做实个人账户,逐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稳步提高统筹层次;完善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制度;健全社会救助体系,重点是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将农民最低生活保障纳入全社会救助体系的范畴并与城镇居民同等对待;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多渠道筹资设立正常的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基金,有步骤地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五、缩小三大差距,促进合理分配与共同富裕

主要是根据公平原则缩小三大差距,建立经济增长的分享机制,政府的发展目标由单一的追求GDP的高增长转为共享型的稳定增长。其一,要消除机会的不公平、不平衡、不均等问题,主要是完善公共财政,加快实现基本教育、医疗服务、公共文化、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其二,扩大就业是缩小收入差距、建立分享型增长机制的最有效途径,要加大对企业扩大就业的刺激,建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府金融服务机构和非政府的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同时增加政府对国民的在岗和离岗培训投入。其三,要加强税源监控和税收征管,加大对高收入的调节力度;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其四,要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建立根据经营管理绩效、风险和责任确定薪酬的制度,完善监管办法。其五,要坚决打击取缔非法收入,规范灰色收入,逐步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

六、转变消费模式,充分挖掘内需增长潜力

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是中国今后一个时期确保经济稳定增长的关键。如何在落实短期政策的同时抓紧启动相关长期性制度改革研究,至关重要。我国居民的消费不足除了收入差距扩大、社会体制不健全等约束外,还受到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方式(或模式)落后及各种政策性限制的重大影响,后者更为本质。建议在以下方面促进消费增长:一是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近些年投资需求过旺,投资率居高不下。二是改变传统的消费模式。要挖掘居民巨大的消费潜力,改变以吃住为中心的封闭型消费模式,转变为以玩为中心的开放型消费模式。比如,大幅度降低门票价格,打破与旅游景点相关的服务业的垄断,提高旅游休闲的服务质量。三是适当控制政府消费。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政府消费呈现提高趋势,而居民消费呈现降低趋势。

七、提高城市化率,加快农民的市民化进程

未来5-10年,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进入城市化主导时代,城市化率有可能从2011年的51.3%提高到60%左右。与此同时,我国城市化将呈现出由东部向中西部推进的基本特点,中西部的城市群和城市化将成为未来5-10年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突出亮点,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规模城市、小城市、城市群、城市带齐头并进的基本格局。我国有1.6亿至2亿的农民工,就消费来讲,这是一笔潜力极大的资源,加快农民工向完全市民的转化,将会大大地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一要鼓励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二要促进城市房价的合理化,高房价下无城市化,我国目前的房价水平与收入水平相比,严重偏高,降低价格将会释放出巨大的购房需求,也会相应地加快城市化进程。三要实施大规模的农民工安居工程,主要是利用政府的力量,建最低标准的农民工住房,如建40平方米以下的小套房,甚至建过去学校、工厂那样的筒子楼作为过渡。

八、节约能源资源,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要实现节约型产业结构,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高增长、高附加值、高技术产业,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积极发展低能耗的现代服务业,构建节约型产业体系。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节约的技术进步,努力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各个行业技术设备的先进水平,以技术促进节约。要加强资源节约的管理,加强重点耗能企业监管,提高能源、土地、水资源等的管理水平,加大节能、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力度,以管理促技术。要大力倡导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使节约能源资源的观念深入人心。同时,还要加大宣传教育和培训力度,提高全社会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节约意识,形成全社会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原载于《江南论坛》2012年第11期;作者单位:福建省新闻出版局)

(责编:秦华、赵晶)

相关专题
· 问题研究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