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姜泓冰 郝 洪
2013年03月27日09:1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新华社记者 裴 鑫摄 |
原题:中国梦具有全球样本意义
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东方大国,怎样用自己的方式快速化解国内贫困难题?未来又将走怎样不同于西方主流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它的发展对世界格局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3月23日、24日,在上海,“中国梦”、“中国道路”成为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的主题词。
两场主题演讲、3场圆桌会议、8场并行分会,上个周末,上海展览馆东西两侧会馆的所有会议室几乎被占满,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位中外学者聚集一堂,就“中国现代化:道路与前景”展开思想碰撞与智慧对话。
中外学者纵论“中国道路”
巴西里约热内卢国立大学客座教授多斯·桑托斯从经济的角度阐述“中国道路”的影响力。他在所做的《当代资本主义的结构性危机与中国的作用》主旨演讲时表示,相较于发达国家经济增幅缓慢,中国及其他新兴经济体将更加深刻影响世界经济。
桑托斯分析说:“中国的巨大国内市场、稳定的政治领导、大胆的改革深化,将使中国能够充分利用尚存的市场空间,发挥好企业的经营能力。”
国际事务与中国问题专家、埃及前驻华大使默罕默德·贾拉尔则关注“中国的发展式民主”。在他看来,“中国模式”有两个最值得关注的关键词:“开放”、“与时俱进”。他认为,西方世界的政治模式和发展道路并非唯一,不一定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只有建立在自己文化历史土壤上的民主模式,才更有生命力。
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高级客座研究员马丁·雅克则观察到,英美国家在世界的扩张道路是通过军事力量、政治力量,而中国扩大影响力则是通过经济力量、文化力量。
“中国梦”具有全球样本意义。 上海社科院院长王战分析说,世界关心“中国道路”,很大程度上是希望了解中国成就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及其能否为其他国家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转型创新要与国际互动
专家们讨论的议题涉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而无论是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或是民主与法制,以及社会结构与公共服务,中国社会在各个领域的转型创新都离不开与国际体系的互动。
创立“第三次工业革命”概念的美国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他的书面发言中分析,纵观人类历史,新型的通讯技术与能源体系交汇之际,正是经济革命发生之时。“中国人需要关心的是,20年后,中国将会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是身陷日薄西山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之中,继续依赖化石能源与技术;还是积极投身于第三次工业革命,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科技?”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仁伟认为,中国未来发展的一大优势在于拥有制度释放的空间。不断推进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道路成功的秘诀所在。中国的发展有其独特性,未来应在国际舞台上更多更广泛地寻求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构建与世界“利益汇合点”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学院副院长凯瑟琳·莫顿在题为《中国与国际规范的倡导》的演讲中指出,近年来,中国在国际规范中变得更灵活、更积极,不再是国际规范的旁观者,而是重要参与者和塑造者。中国正在改变西方主导的自由主义国际规范。
中共中央党校前常务副校长郑必坚认为,中国在和平发展进程中,需全方位同各个国家和地区逐步构建“利益汇合点”和“利益共同体”。这符合中国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发展大势,也符合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世界发展大势。他表示,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俨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合作中求发展,又在竞争中谋优势。“控制竞争、发展合作已成为一种必然要求。”
相关专题 |
· 凝聚中国力量 实现中国梦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