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红利即将消失,中国经济步入慢速增长的预言在逐步成为现实。让改革红利代替正在消退的人口红利,是推动今后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 与人口红利不同,改革红利往往来自于对已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和制度缺陷“动刀”,难度很大,如何不让改革红利被难度成本所抵消?人口红利时期,中国经济恰处于高速增长期,而现在经济增速放缓,在推进改革的同时,如何实现红利最大化?本期“看法”聚焦改革红利。 改革红利须支撑可持续发展 尹海涛 改革红利概念的提出,指出了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动力。 从经济学的观点出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作为生产要素,其存量并不能在短期内改变,但是它们形成的产出,却可以通过合理配置和提高效率,发生很大的变化。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及使用效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度的影响。改革前后中国经济的变化很好地说明了这点。改革前后,中国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在量上并没有很大改变,但是因为改革开放政策打破了计划经济,充分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各种生产要素流动到其边际生产力最高的地方,这才缔造了中国30年的发展奇迹。目前发展速度的放缓只是说明改革到了需要更上一层楼的时候。 改革的目标,从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仍然是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前者要求把资源配置到新的增长领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此方面,政府政策的引导不可或缺,但政府行政手段的直接干预则不可取。我国光伏产业的困局就是明证。第二个目标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这要通过管理和技术上的创新,提高单位资源消耗的产出。在此方面,政府主要是要塑造并维护公平和公正的竞争环境。 能够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改革,必然能够创造出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红利。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经济发展并不是改革的唯一目标取向,也不是评判改革成败的唯一标准。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实现经济增长,更要实现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只有实现了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的和谐,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系副教授) 红利来自科学规划与创新 武邦涛 所谓“红利”是指产出大于投入的增量部分。扩大红利有两个方向:一是降低成本得到等量的产出;二是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扩大产出。人口红利依赖的是廉价劳力、过度消耗资源和恶化生态环境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是难以为继的。改革红利则是指,通过全面总结近30多年乃至60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地提出各项方针政策与策略,推动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变革,以解决当前及将来可能面临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重大问题,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所获得的成果。它依赖于社会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可以持续获取的。 改革红利来自何方? 其一,来自于科学的规划。毋庸置疑,改革已步入深水区,要想获取改革的红利,做好顶层设计至关重要。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只有遵循规律才能少走弯路,降低社会成本。 其二,来自于社会各类组织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管理的基本问题是以有效率和有效能的方式实现组织的目标。所谓效率,指的是明智地利用资源,低成本制造高品质产品。所谓效能,指的是制定正确的决策并且成功地予以实施。组织效率与效能的提升源自于组织成员的创新。改革红利将产生于全民族的创新劳动之中,全民素质的提升至关重要。各个领域均需要大量具有社会责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需要充分运用现代计算机与无线网络通讯技术、云计算存储技术,开放高等教育的大门,使得社会全体成员都有终身接受教育的机会。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组织管理系教授)
(来源:解放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