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论述,为全国人民形成共识,凝聚力量,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在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有关论述的过程中,需要把“民族的梦”和“每个中国人的梦”结合起来,把民族复兴的“宏大述事”与关注民生的“个人生活”结合起来,把国家梦植根于国民个人的生活之中,进一步推进和加强社会建设。
一、从近代以来世界上大国崛起的历史看,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关注国民个人生活往往构成国家梦的基础内容之一。国家梦,反映着一个国家发展的主导理想和价值追求,构成了国家崛起的精神动力。自近代以来,在大国崛起的过程中,曾出现“美国梦”、“俄国梦”和“英国梦”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梦”。1931年,当时美国正处在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引发的大萧条的时刻,亚当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美国梦”:“让我们所有阶层的公民过上更好、更富裕和更幸福的生活的美国梦”。罗斯福的 “新政”强调“复兴 (Recovery) 、 救济 (Relief) 、改革 (Reform)”,制定的有关社会保障等一些公共政策就与“美国梦”密切相关。应该看到,近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在全球的扩展,生产力有了迅速提高,经济有了快速发展。但市场经济并不是万能的,在西方国家,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贫富悬殊严重、劳资矛盾激化,失业率上升、社会保障缺失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西方国家政府在在社会压力之下,逐步采取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社会政策,例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有的国家甚至提出建设“福利国家”。这些社会政策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使社会秩序从总体上呈现相对稳定状态。然而,直到现在,也很难说西方国家彻底解决了社会建设问题,即使拿经济最富裕的美国来说,近年也曾出现过抗议性的“占领华尔街”的运动,这与社会建设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是有关系的。从一些大国梦实现的历程可以看出,国家梦的实现需要与国民个人的日常生活相衔接,一个国家在实现国家梦的过程中,不仅要推进经济建设,而且要重视社会建设关注民生,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防止出现贫富悬殊,公共服务缺乏,社会保障缺失等社会问题。重视国民的民生需要,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需要通过建立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来保障每个人尤其是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水平。在社会管理中要建立合理的社会流动机制,给每一个公民均等的机会,使其只要努力奋斗,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二、加强社会建设,关注个人生活,是实现中国梦的现实进程所提出的要求。习近平同志讲:“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的实质内涵是指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中国梦一方面表现为“两个百年”的“宏大述事”: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梦另一方面体现为个人梦,与个人生活相联系,例如“住房梦”、“收入梦”、“健康梦”和“养老梦”等等,不少内容与社会建设相联系。社会建设包括教育事业、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到每位公民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社会建设方面也取得一系列进步:例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所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一些成效,社会从总体上看保持了和谐稳定等。但是,面对新时期新任务,在社会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等。这就需要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借鉴其他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在当前与今后一段时间,改变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局面,满足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个人梦。
三、实现中国梦,需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社会建设,既要关注社会主要群体的生活状况,也要关注处于社会边缘的一些个人例如贫困、残疾等弱势人群的生活状况。习近平同志有关“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的讲话,阐明了中国梦的核心价值。中国梦的承载主体是人。要加强社会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原则,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重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每个人的梦想尽管表现形式是主观的,但反映的许多内容却是客观的。在社会转型时期,尤其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需要,关注下底层人民群众的呼声。对因生活和工作等受到挫折而对生活失去希望的人要给予更多关注,用人性化的温馨言辞来温暖人心,给弱势群体构建希望的精神家园,给以人文关怀及社会救助。
四、实现中国梦,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固然需要重视“维稳”即维护社会的良好秩序,但更需要重视通过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给每一个公民均等的机会,激发每个人的进取心和创造力,从而为把中国梦想转化为现实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支持。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使每一个中国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 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要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与人道化水平,坚持群众路线,推进公共事务的公共治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建立利益均衡和矛盾化解机制,正确处理社会转型所出现的各种矛盾,维护社会良性秩序,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既有宏观“宏大述事”的一面,又有微观“个人生活”的一面,要在实践中把二者紧紧结合起来,社会建设关注民生就是连接国家梦与个人梦的重要纽带之一。只有使中国梦真正积淀于国民心灵深处成为“民族潜意识”,并与国民个人生活紧密联系,才能使中国梦获得民意的广泛支持,为其转化为现实提供取之不竭的正能量及精神驱动力。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院刊室主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