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周文彰:要全面地看问题
——在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专题研讨班结业式上的讲话
(2010年10月21日)
2013年04月27日17:18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我们几乎都听过这样的问题:树上有十只鸟,开枪打死一只,还剩几只?

孩子十有八九会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九只!”

标准答案是:一只不剩!理由是,枪声一响,没打死的鸟都飞走了。

可是,有这么一位孩子,他上了大学,一天老师向全班提出了同样的问题,从而老师和这位大学生发生了如下对话:

老师:“树上有十只鸟,开枪打死一只,还剩几只?”

学生反问:“是无声手枪么?”

老师:“不是。”

学生:“在这个城市里打鸟犯不犯法?”

老师:“不犯。”

学生:“您确定那只鸟真的被打死了吗?”

老师:“确定。”老师已经不耐烦了,“拜托,你告诉我还剩几只就行了,OK?”

学生:“OK。鸟群中有没有耳朵聋的?”

老师:“没有。”

学生:“有没有鸟是关在笼子里的?”

老师:“没有。”

学生:“打鸟的人眼睛有没有花?”

老师:“没有花,就十只。”

老师已经满头是汗,下课铃声响起,但学生仍继续问:“有没有鸟傻得不怕死的?”

老师:“都怕死。”

学生:“会不会一枪打死两只?”

老师:“不会。”

学生:“嗯,如果您的回答没有骗人,”学生满怀信心地回答,“打死的鸟要是挂在树上没掉下来,那么就剩一只;如果掉下来,就一只不剩。”

我不知道这段对话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还是短信创作者们编出来的,反正我被对话震撼了,确切地说,我被这位大学生的反问震撼了。

首先,面对貌似简单的问题,大学生开始了复杂、缜密的分析与思考。

其次,大学生机智地跳出了问题设定的圈套和陷阱,让自己的思维步步紧逼问题背后隐藏的漏洞以及标准答案所忽视的许多可能性,接近事情的本质。

第三,老师和父母们世代传递的这个普通问题,被这位大学生演绎成一个全面地看问题的生动而深刻的故事,成为我们今天领导干部的重大话题。

读着这段对话,我想起了几年前在工作中碰到的一件事。这件事,由于工作人员忽视全面地看问题,酿成了不小的但却又是司空见惯的错误。

这段对话和我碰到的这件事,使我感到,领导干部必须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只有全面地看问题,答复问题才能妥帖,解决纠纷才能服人,处理工作才能公允,制定方案才能严密,办理案件才能准确,关注民生才能周全。对于领导科学发展来说,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更加重要,科学发展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的首要任务。一个不能全面地看问题的领导干部,怎么可能领导好科学发展呢?!

与全面地看问题相反的,是片面地看问题。片面地看问题,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看见局部,看不见主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停留在表面,看不到实质。这样看问题,按照毛泽东同志说法,“没有不出乱子的”。因为,片面地看问题,就不可能实事求是,就不可能从实际出发。

乱子有大有小。小乱子,小到惹人生气、让人失望、令人感到不平;大乱子,大到冤假错案、决策失误、片面发展等等,它们都直接影响执政成效,影响党和政府的威信。

影响我们全面看问题的因素很多,最重要的因素是主观性。所谓主观性,就是不知道客观地看问题,也就是不知道用唯物的观点看问题。不是从事物及其规律出发,而是从主观愿望、主观臆想、主观经验等一类的东西出发,用主观愿望代替客观实际,用主观臆想代替客观事实,用主观经验代替客观存在。这样看问题,是不可能全面的。

第二个重要因素就是表面性。所谓表面性,就是不深入事物里面进行精细的分析和研究,仅仅站在那里远远地望一望,粗枝大叶地看一看,就作结论或决断。这样看问题,只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可能接触事物的深层,最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掌握不了事物现象背后的实质。

表面性的一个特殊表现是“在此之后”,便是“由此之故”,即认为在后发生的事情,是在先的事情引起的。例如,一个人受到领导批评,就认为一定是先到领导那里去过的人告了状;一项政策颁布后,一切成绩都归功于这项政策,等等。两件事表面上相继发生,就断定他们之间有因果关系,因而,我把它归为表面性。

表面性造成片面性,片面性、表面性也是主观性。主观性是总祸根,对中国革命曾经造成严重危害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要害是主观性,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严重危害的“大跃进”狂潮的要害是主观性,发动“文化大革命”引发中国“十年动乱”的思想根源仍然是主观性。所以,我们党一直在同主观性作斗争,提出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

一个领导干部看问题为什么会发生主观性?一方面可能有素养和能力问题,例如哲学素养差,没有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知识结构不健全;观察分析问题能力弱等等。另一方面可能有品德和作风问题,例如故意抓其一点,不及其余,故意偏听偏信甚至有意混淆主次,颠倒是非,深入实际装模作样,调查研究浮光掠影等。可见,能否克服主观性,做到全面地看问题,归根到底要加强个人修养,特别是党性修养。

全面地看问题,是一个难度很高的要求,光有主观条件还不够,还受到事物复杂性的制约,受到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正因为做起来难,所以有人竟然认为不应该提出这个要求。这是不正确的。我们不能因为人难免犯错误,就不能提正确性要求。列宁说得好:“要真正认识对象,就必须把握和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媒介’。我们决不会完全地做到这一点,可是要求全面性,将使我们防止错误,防止僵化。”

在学员们即将结业离校之际,我送大家一句话:要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希望对你们今后的工作人生有所启迪。

(责编:赵晶、朱书缘)

相关专题
· 周文彰专栏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