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实现中原梦要弘扬中原人文精神
丁 素
2013年05月15日15:55   来源:河南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伴随新世纪的到来,出现了现代人的信息化生活和对文化消费的精神依赖。一方面是当代社会复杂地交织着多元文化因素,另一方面是当代文化消费也开始从意识形态的等级化转向世俗消费的大众化,从精英掌控转向民众选择,使得地域的精神特质在这种文化需求的态势中,不仅显得重要,而且成为必需。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庚茂强调“实现中原梦,一定要弘扬中原人文精神”,既意味着要对中原人文精神的坚守,又表达了要用其文化的社会意义和特有功能来借势,以彰显其文化自觉和精神自信。

勤劳智慧勇敢的河南人塑造了文明健康向上的中原人文精神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祖地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历史的长河中,河南人民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塑造了文明健康向上的中原人文精神。中原文化蕴含中华民族的精神正统,是华夏文明的文脉正根,既包含原创的中原文化,又包括创新了的外来文化,是集古今华夏文化之精华的根源性文化。

就历史基础而言,中原文化在遗存上古迹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厚;积淀上以裴李岗、仰韶、龙山文化、唐宋文化为代表的文化祖根和多元文化都集中于此;种类上涉及禅宗、姓氏、圣贤、民俗以及钧瓷石窟、版画汴绣、诗词文艺多个门类;精神上集中彰显中国腹地人文精神和气质特征的文化标识;地位上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至新中国历史的缩影;作用上其儒、道、法、墨文化奠定着中华哲学的基石,黄帝建都新郑成为大一统国家的发端,姓氏根亲源头构建了祖脉维系的网络,精神理念创新影响着东亚各国文明;认同上开封是中国历史上的七朝古都,洛阳是九朝皇城,安阳殷墟为文字故地,郑州也是业内人士和社会认同的中国八大古都城市之一,能标志性地印证“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的祖国人文历史延革;功能上中原文化“天地之中”彰显古今沧桑,使其作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的主体功能区提供历史与现代结合的大舞台。

就现代发展而论,中原文化精神在与时代进步和地域人文特征相结合的过程中,也较好地使自身人文的博大和精神的高尚得到时代的传扬,并在不断整合提升中推陈出新。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和新时期“三平”精神树立和提高了河南的影响。数届全国性的道德模范、杰出青年、感动中国评奖中,中原儿女的代表不断彰显和印证着河南人的光鲜形象,异彩纷呈的河南文艺舞台正以时代的鲜活气息显现着文化繁荣上的“蝴蝶效应”。

弘扬中原人文精神是实现“中原梦”的必然要求

重视中原人文精神的传扬,是实现“中原梦”的必然要求,是河南建设文化强省的客观使然。现如今,在经济全球化、信仰多元化、价值取向多样化和跨国越际相互依存更加紧密化的时代,中原人文精神正日益成为河南发展的内生驱动力。中原人纯朴、厚德、博大和包容蕴含着向往美好的生存情怀,中原人坚韧、不屈、求索和劳作凝聚了追梦圆境的血脉特质。

首先,它会奠定当下中原人实现梦境的根基之力。中原文化的历史积淀在华夏文明中有集中之感,它点线交织,文脉清晰,延革悠长,会让世人相信失去了中原作为中华文化的正道、正统这个不可替代复制的“文化特区”,构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就没有了正根、正宗的根基性和体系性,这样的文化根源性,显然对文化河南形象的树立,对河南文化发展的促进,对河南实施“走出去”战略以及对外开放政策的落实会效应极大。

其次,它会提高中原地区的综合竞争力。中原地区的文化禀赋、精神特质会有效凝聚特有的文化认同,整合价值诉求,构建与社会经济的文化同质性纽带,这不仅有助于增强中原人的同根认知,通连血脉,积聚亲情,而且也有助于使中原人文精神赋予时代新意的文化塑造,为河南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环境。

再次,它会通过促进中原文化的发展繁荣而成为推动河南的发展之力。着力于中原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创新,会有效集中和整合其文化资源和功能,产生文化集聚效应和精神示范性,彰显文化引领和带动作用的自强自觉,促进文化与经济交融,使文化的经济性与经济的文化性在双向互动中有机结合,实现中原人文精神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高贡献率,使河南整体性文化功能得以提高,文化服务明显改善,文化助推发展的力量更加强劲,同时也能为形成文化河南积累现实条件,促进河南人文氛围改善,文明修养提升,文化软环境得到全面改观。

把中原人文精神转化为加快中原崛起的强大力量

“梦想”确立目标,它赋予人的奋斗以生存、发展、快乐、幸福的意义。中原梦的实现,其要义之魂就是要有对地域文化的认同和坚守。坚守中原人文精神,要从中原文化的地域特质出发,挖掘其人文精神存在的核心问题,使之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其特殊作用。中原文化的地域特质,总体讲具有华夏文明的根源性,文化人脉的神圣性,古今连通的传承性和底蕴深厚的丰富性。这些特质中,最能彰显对现代社会发展意义的:一是以人性为本的人道精神,二是以理性为根的科学精神,三是以超越为魂的信仰精神,把三者概括起来,可称道为天人合一的生存境界,天下大同的生活追求,尊道贵德的人性修炼,大德曰生的人文情怀,刚健有为的人生志向,坚忍不拔的人格气质。实现中原梦,就是要使这些特质转化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精神力量。

首先,要不断提高对中原文化的认知,进一步增强其自豪感、责任感和荣誉感。认知是文化守望的前提,认同是精神坚守的根基。认知水平越高,越能在梦想中呈现建设蓝图,激发创新勇气,凝聚发展共识。它是推动发展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文化认知,就会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实际作为。对自己的文化认知度高,就会有效增强行为的文化自信,促进文化自觉,就会在较高的精神境界上分辨是非、善恶、美丑,提升判断力,帮助自己作出符合实践规律和道德要求的明智选择,并将这种选择向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的方向转换,促成梦想实现的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强化对中原文化知识的熏陶和素质的培养,特别是提升对领导干部文化自觉的意识炼就和观念培养,建设一支有涵养、有境界、懂文化的“儒官”队伍,定能树立干部形象,提升河南形象,把中原文化的精神积累转化为加快崛起的强大力量。

其次,要不断提高明理通道,以文论道的能力。中原文化中包含着许多科学精神,弘扬它就要在当下的实际工作中善于运用之,使精神实践化、行为科学化。明理通道,简单说就是明白事理,它既是精深宏阔理论的组成部分,也是达理行践的行动方式和行为意蕴。在治国理政的各项事业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事理,懂道讲理、以文载道、以道通神、以神促行,是中原人文的精神要义,题中之义。对我党来说,它是建设学习型政党,推动理论创新,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得到人民拥护的基本条件;对个人、特别是干部来讲,它是理解科学理论,树立核心价值观念,加强道德修养,培养守信践诺习惯,实现全面发展的必要素质;对社会而言,它也是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形成共同价值目标、相同理想追求和统一精神纽带的人文基础。因此,明理通道的素质培育,就是要在实际中不断提高以文论道的工作能力,“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言传身教,循循善诱,以理服人,行中载道。而这些对党员领导干部尤为重要。

再次,要不断提高创业求索的精神意志。坚守信仰,超越自我,对事业报有信念,对未来充满信心,是中原文化的主旨内涵之一,而这其中的要义就在于精神意志的锤炼。古今传扬的愚公移山精神,当代弘扬的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和新时期的“三平精神”,真可谓用意志铸就了中原民族精神与改革开放时代精神的结合。精神意志是人们在履行实践义务和实际工作中,克服困难,排除障碍,进行行为抉择的主观努力和坚持精神。它能有效根据人们对某项事业的认知状况和行为能力,果断地确立其行动方向和方式,并且自觉地排除来自内外的各种干扰,使人们为实现其既定目标而长时间地进行不懈努力。对领导干部来讲,如果缺乏长期良好的精神意志的修炼,没有必备的完成工作的责任和任务那种坚忍不拔、持之以恒、持续作为的状态,就不能凝神聚力、提振士气、激发热情、鼓舞干劲,其行为认知再好,实践能力再优,恐也难以转化为有效的行动,更不能或很难形成并保持其高尚的人文情怀。领导干部能否勇于拓展新路、先诚先行,能否敢于秉持正义、道德等身,能否善于排除干扰、一身正气,都与是否有良好的精神意志息息相关。因此,锻炼、培育、倡扬、坚守中原人特有的精神意志,并不断赋予其时代意义,是实现中原梦想的必然要求,它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营造适宜的人文环境,推动河南又好又快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于是,中原人文精神的高扬,社会主导价值观的确立,笑迎多元价值与文化模式的挑战,尤其是确立以尊重人性的人道主义,以弘扬科学的理性主义,以坚守中原情怀为特质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忠实信仰,便成为河南振兴进程中文化发展的首当要义。

(作者:河南省委党校哲学部主任)

(责编:程宏毅、赵晶)

相关专题
· 凝聚中国力量 实现中国梦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