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纪委不能被利益绑架 监督和反腐是一种能力
曹林
2013年05月29日08:14   来源:中国青年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无论高层和民众反腐的意志多坚定,可不得不面对的是,中国的反腐败攻坚战已被拖入了持久战。在与腐败缠斗、苦斗的过程中,人们除了耐心,最需要的是信心。无疑,中纪委要求“纪检监察领导干部带头清退会员卡”的行动,为并不乐观的人们注入了信心。当负责反腐的部门能够自缚其手,带头清退象征着腐败的各种会员卡,有了反腐的底气时,不愁“会员卡腐败”问题无解了。王岐山指出,这次会员卡专项清退活动是反腐前奏。

毋庸讳言,在反腐败问题上,公众被一种“无解”的悲观情绪所笼罩,虽然常有高官落马,常有窝案现形,高层在反腐问题上也从未懈怠,却遏制不住前“腐”后继,让公众焦虑的一个关键是,反腐败似乎一直没有走出“谁来监督监督者”这个怪圈,纪委监督官员,可谁来监督纪委?当纪委官员自身不正时,如何有监督的底气和能力?

这个问题曾经困扰着国家审计署前署长李金华,审计署专门监督其他部门,差不多把每个部门都“得罪”了,但李金华知道公众和部委都带着这样的疑问:审计署审别人,谁来审计审计署?审计如果是一种凌驾于其他部委之上的特权,审计权将很快异化,一个审计腐败就会将人们对审计署的信任全面击溃。带着这样的自我拷问,为了提升审计署监督的公信力,审计署不仅强化自我净化,以严厉的“审计八不准”驯服可能异化的审计权力,更引入了外部、异体的监督力量,主动将自身置于人大、纪委、监察、媒体的监督之下,吁求“监督审计署”。

现在,纪委也在自上而下进行自我净化,实际是在提升自己监督腐败的能力,走出“谁来监督纪委”的制度死循环,为陷入僵局的反腐找到一条突破之路。

在官本位的体系中,监督常被视为一种权力,比如,纪委监察部门拥有监督其他官员的权力——谁拥有监督另一个人的权力,很多人习惯性的判断就是“这人的官比另一个人大”,官大才能监督别人。其实,监督很多时候不是一种权力,而是一种能力。不是每一个人每一个部门都有监督的能力,不是官大就拥有监督的资格,监督者是需要资质的。

监督者一个最核心的能力就是“利益无涉”,换句话说就是有自我净化的能力。如果监督者与被监督者是同质的,都拥有同样的腐败可能,都可能滥用手中的权力,那么,监督者有什么资格去监督别人呢?如果司掌监督之职的纪委监察官员,与被监督对象有一样的腐败堕落时,哪里有底气和动力去反腐?

当监督者被腐败利益绑架时,也就失去了监督的能力。吃人嘴短拿人手软,纪委之软不在于监督权不够大,而在于手软。自己家中一堆各种会员卡,哪里有能力去查别人的会员卡?各种会员卡只是腐败的一个缩影,中央八项规定的高压下,很多腐败都转入地下和会所,以不易监督的隐性会员形式存在,隐藏在各大公园和郊野的会所,已成为腐败钉子。拿会员卡开刀,就是对腐败的穷追猛打,就是要拔掉这个硬钉子。

纪委监察部门要避免被绑架,就要提升自己的反腐能力;而提升这种能力,首先自身就要“去腐败化”。反腐不是喊口号,纪委要成为具备监督能力和反腐资质的一个部门,正如王岐山所言:纪检监察干部要以高标准要求自己,牢固确立凡要求别人做到的首先自己必须做到的意识,正人必先正己,在活动中“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要推进反腐大业,最重要的是提升监督者的监督能力,让监督者硬起来。要求纪检监察系统在职干部职工6月20日前自行清退所收受的各种名目的会员卡,就是让纪委硬起来。

近来很多媒体都在讨论“政府如何重建公信力”的问题。人们不相信政府,关键就在腐败,由于对反腐败的失望,导致不信任。重建公信力,就要重建公众对政府治理腐败的信心。拿什么让公众相信政府能反腐败?就是要证明自身有反腐的能力。而拿什么证明这种反腐能力?首先要打造一个不收会员卡、不被腐败绑架、拥有监督能力的硬气纪委。

(责编:万鹏、赵晶)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