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以职能转变为核心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从发达国家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实践看,实行大部门制改革关键是把握两点:一是在处理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外部关系上,要转变职能,该交给市场、社会的,要交给市场和社会。在职能转变之前,部门简单合并没有太大实质性意义。广东特别是深圳的经验也说明了这一点。顺德的机构改革,理论界还在深入研究,但顺德的放权步子很大,得到了社会好评。二是在理顺各个政府部门内部关系上吸收现代企业制度运转的作法,把决策权、执行权分开。比如,英国大部门制改革,部门仅有19个,而部门内部执行局100多个。把决策与执行分离,部长负责决策,类似于公司董事长,各局负责具体执行,局长类似于公司总经理。执行局相对独立地在政府确定的目标框架内运作,绩效考核也得到落实,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从这两点看,大部门制改革不是单纯的机构合并,也不是部门规模越大越好,核心是要职能科学、结构优化、提高效能。我国历次机构改革,多次调整和合并部门,其中不少是简单的机构合并,建立起来的部门并不是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大部门制。上一次机构改革,有了很多新的探索和进步。
要按照十八大“稳步推进”的要求,进一步明确思路。第一,对国务院已经搞了大部门制改革的部门,应在转变职能、理顺部门内部关系这两个方面继续深化改革,使其成为真正提高效率、搞好服务、符合我国国情的大部门制。对职能过于宽泛、权力过于集中的部门进行适当分解。《方案》出台前大家期待的将发展改革部门的行业管理职能权限转移给相关部门,有关机构可分设或者与其他机构重组,以保持部门规模适度和部门关系平衡。这次改革《方案》尚未来得及涉及,但这不表明改革已经完全到位。恰恰说明,改革是个过程,还有继续推进的空间。从我国实际出发,在大部门内部可在某些方面采取决策与执行的相对分离,组建大部门管理但相对独立的执行局,并依此来优化部门内部组织结构。第二,对国务院其他部门,应下决心按“四个分开”的要求转变职能,该下放的权力坚决放给市场和社会,同时为全面履行好政府的四项职能该加强的要切实加强。有个事例很有启发意义。美国在9.11事件后,整合了20多个部门的职能,新成立了国土安全部。这说明,大部门制改革应从有效政府的履职需要来考虑机构设置。《方案》中提出,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实行铁路政企分开,整合加强卫生和计划生育、食品药品、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海洋、能源管理机构。第三,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应当同十八大提出的“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要求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党政部门设置,对一些职能重叠的党政机构可考虑或归党的部门或归政府部门,不宜交叉设置。总之,大部门制改革应稳步推进,条件成熟的就积极地改,不成熟的先放一放,留待以后。
过去我们经常讲的机构改革,现在多被行政体制改革所代替,应当说提出行政体制改革的概念有进步也有退步。从行政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其他部分配套的角度来看,则有进步;但如果像有些人仅仅把行政体制改革片面理解为政府改革或是大部门制改革那样,则是退步。因为以往讲的机构改革,不仅包括了政府机构改革,还包括了党的机构改革。机构改革的关键在于要围绕“职能”来考虑,形象的讲,机构改革需要处理好庙宇、和尚与香火的关系。庙宇好比机构,和尚好比官员,香火好比职能。如果我们总是在庙宇与和尚之间考虑问题,就很难解决真正的问题。而重点需要从香火角度考虑问题,有没有香火、有多少香火,决定了是否需要盖庙宇、是否需要和尚,而香火多少,则决定了盖多大的庙宇以及多少和尚。
(张占斌、杨小军执笔。参加研讨的有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教授、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原主任王健教授、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主任慕海平教授、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部主任龚维斌教授、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副主任杨小军教授、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副主任马宝成研究员、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教授杨伟东教授、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特聘研究员沈荣华、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特聘研究员张国华等。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教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周志忍教授提供了修改意见。)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