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风摄
“提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全党必须自觉增强道路自信,不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确性的认识;自觉增强理论自信,不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性的认识;自觉增强制度自信,不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性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在描述“两个百年”宏伟目标时,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经过艰辛探索,得出的科学结论,对于全党更加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优势、理论优势、制度优势,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觉增强道路自信,不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确性的认识
从社会主义运动较长历史长河中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社会主义思想提出到现在,有近500年的时间;从马克思提出科学社会主义,有160多年的时间;从成功实践社会主义思想,有近100年的时间。全球社会主义运动经历过高潮,也经历过挫折与失败。近100年来,全球社会主义运动就有三次重要转折。一是以1917年爆发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为标志,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二是以“二战”结束后形成社会主义阵营为标志,苏联及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崛起,中国等一系列落后国家革命成功,社会主义运动出现阶段性高潮。三是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社会主义阵营解体为标志,社会主义进入低谷,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不仅拓展了民族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世界社会主义走出低谷提供了重要经验。我们应该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进一步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决心,努力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
从党带领人民90多年成功探索的实践中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鸦片战争以降,为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赶上现代化步伐,走上民富国强道路,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各种主义、各种道路在中国辩论、尝试,各种政治势力先后登上历史舞台,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直到找到马克思主义这把金钥匙,中国共产党成功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飞跃”,才真正改变了中国革命的面貌,才真正改变了中华民族的面貌。为寻找这条道路,我们照搬过苏联模式,也认真反思和汲取过苏联教训;我们取得过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也犯过这样那样甚至全局性、长时间的严重曲折。为开辟这条道路,我们不断打破思想禁锢,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推动国家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伟大转折,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现在,我们又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越来越兴旺、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国际地位越来越高。历史和现实都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自觉增强理论自信,不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性的认识
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论基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三个没有变”的总体判断,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当前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仍然是我国的最大实际。同时,要深刻把握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期、发展关键期、矛盾凸显期。一方面具备有利的发展条件,一方面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日益显露。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仍占优势,综合国力竞争更趋激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有所增多。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正确把握时代发展新趋势,科学把握发展方向,切实用好发展机遇,积极创造发展条件,从国际国内因素的综合作用中掌握发展主动权,不断增强各项工作的战略性和前瞻性。
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核。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核。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切实把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八项基本要求”,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要始终坚持走改革开放这个强国之路,自觉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
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价值。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先后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入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在新形势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进一步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科学与价值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不懈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用生动丰富的实践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内涵,不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新的内容。
自觉增强制度自信,不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性的认识
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和衷共济解难事、提高效率办好事的独特优势,能够最大限度适应当代中国的客观实际,满足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有效应对全球化、信息化和多极化时代的复杂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促进了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创造了无数的“中国奇迹”和“中国效率”,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具有最大限度地发扬人民民主、促进公平正义、凝聚社会共识、实现共同富裕的巨大优势,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永葆党和国家的创造活力。
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和创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和创新必须符合中国国情,必须适应中国发展实际。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深水区,改革越向深层次推进,所触及的矛盾就越深,涉及的利益关系就越复杂,改革措施之间的关联性就越强,改革日益呈现全局性、综合性特征。仍在不断发酵的国际金融危机和整体趋紧的世界经济环境,缩短了我们进行制度创新的“窗口期”。我们必须稳妥扎实地推进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体制建设,在注重顶层设计时,防止思想僵化,防止照抄照搬,防止超越实际,切实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作者为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副调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