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5月17日讯 记者马宏伟报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怎么走?位居2005年全国百强县(市)排名榜首的江苏省昆山市的实践证明,应坚持科学规划、指标导引,在科学发展中实现全面小康。这是今天召开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与实践(昆山经验)研讨会”的与会者在研讨中得出的共识。这次研讨会由中共中央党校、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政府和人民日报社联合主办。
与会者认为,昆山经验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利用倒逼机制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面对资源环境制约,昆山推动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建立健全以科技含量、投资强度、产出效益和生态影响为核心内容的项目评审筛选机制;推动分散建设向集聚发展转变,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初步实现了城乡空间合理布局、资源集约利用。第二,立足富裕人民,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到去年底,昆山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了78553元、16809元和8519元。同时,努力实现“人人有技能、个个有工作、家家有物业”,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居全省前列。第三,坚持城乡统筹,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束缚。打破城乡户籍壁垒,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为城乡协调发展创造基础条件。为了切实打破城乡分割,把市域927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规划的全覆盖。
与会者认为,昆山之所以能够创造一个全面小康社会的具体形态,提供一条实现全面小康的现实路径,关键就在于坚持科学规划,制定了一个既包括经济发展指标又包括社会发展指标、既包括人民生活水平指标又包括生态环境指标的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指标体系;就在于不仅制定了科学规划和指标体系,而且切实根据这个规划和指标体系来引导发展、考核政绩。
来自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央党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统计局以及江苏省和昆山市的有关方面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围绕昆山经验进行了研讨。
(人民日报200605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