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开达经济学家咨询中心主办的“2006首都经济学家新春联谊会暨经济形势回顾与展望论坛”日前在京召开。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宏观经济形势、收入分配等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
有学者用“高位趋稳、稳中趋降”来概括我国宏观经济走势——过去两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基本稳定在10%左右,今明两年有可能回落到9.5%左右。作出这种判断的依据是:一方面,支持这一轮经济增长的中长期因素还在起作用。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城镇化加速,加入世贸组织的效应仍在释放。此外,我国经济增长又出现了新的支撑因素,如民间投资快速增长;中西部一些省区市发展势头迅猛,出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外贸出口的比较优势近年来明显发挥出来,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强劲等。因此,未来两年我国经济不会出现大幅回落。另一方面,我国经济运行也出现了一些收缩性因素,如原材料行业产能过剩明显;工业增长景气指数回落;世界经济增长趋缓,主要贸易伙伴进口需求增速下降等。基于这样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会者认为,今年应继续实行“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并强化稳健信号。在金融方面,考虑到2005年我国外贸盈余超过1000亿美元、外汇储备达到8000多亿美元,因而应更加关注国际收支平衡问题。从中长期来看,增长方式的转变决定着宏观经济的稳定。也就是说,我国经济要在中长期保持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必须着力自主创新,加快转变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增强国际竞争力。
有学者对收入差距问题作了分析,认为短期内收入差距难以缩小,我们应尽量控制收入差距扩大的速度。造成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体制上的问题。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在产权分配、资源占有等方面苦乐不均。如有的单位占有大量资源却没有为其占用的公共产权付费,获得了大量不合理利益。二是发展中的问题。例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转移数以亿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今后还要再转移几亿农村富余劳动力,否则,农民收入就难以提高。这是一个经济发展的过程,即使没有体制性问题,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就要求我们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同时,应制定科学的公共政策,缓解经济社会转型和发展中的各种矛盾。
(人民日报20060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