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研究需要有一定的方法,科学的方法有助于研究者更好地探究真相、发现规律。由于研究对象通常具有“属性”和“数量”两个方面的信息,所以现代社会科学也分别发展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种方法,其主要区别就在于将研究对象的信息数据化或非数据化。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统计方法的迅速发展,定量研究方法得到迅速推广,获得了公认的学术地位,“用数据说话”已成为学术界的时尚。应该说,定量研究方法的广泛运用对于深化研究是大有裨益的。不过,当一种研究方法成为时尚后,就有可能被跟风、被滥用。当前,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常有不同的学者或研究机构拿出差异颇大的统计数据,释义也大相径庭,让公众不知所从。究其原因,显然与定量研究方法运用不当有关。因此,在运用定量研究方法时,就需“三思”而后行。
一思是否有必要进行定量研究?这是研究者在选择定量研究方法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一般而言,定性研究收集到的“属性”信息,能回答“有无”或“是否”的问题;而定量研究收集到的“数量”信息,能回答“多少”或“大小”的问题。因此,当一项研究只需回答“有无”或“是否”问题时,就没有必要消耗人力、物力、财力,非要追逐定量研究这一时尚。特别是一些定量研究在大费周折之后回答的却是一个常识性问题。而且,从逻辑上说,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础,如果连“有无”或“是否”的问题都没搞清楚,又怎么能回答好“多少”或“大小”的问题?但现在一些研究者对定性研究不甚在意,对定量研究却情有独钟,无论什么研究课题一上来就想先贴上个“定量研究”的标签,以显示“实证”、“权威”,却对“有无”或“是否”这一最基本的问题都没搞清楚,实际上辛辛苦苦研究的有可能是一个伪命题。
二思是否具备条件和能力进行定量研究?这是研究者在选择定量研究方法时往往容易忽略的问题。从操作层面看,大多数定性研究所需的时间和经费相对较少,而定量研究通常需要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之后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统计分析,难度更大,所需时间和经费也相对较多。因此,研究者在选择定量研究方法时,不能只凭主观意愿,而应从实际出发,全面评估自身所具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条件是否能够支撑深入的定量研究,从而制定出既理想又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方案。如果不具备相应条件而强行上马,开展似是而非的定量研究,就会使研究结果看起来数据不少,实际上却与事实相去甚远。
三思如何进行科学的定量研究?这是避免定量研究流于“数字游戏”的关键。当然,这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可能三言两语就能说明,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一个步骤出现纰漏,都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下许多定量研究都要涉及的抽样环节。抽样是从总体中抽出能够反映总体特征的样本的过程,其目的是凭借样本参数以反映总体状况。如果缺乏科学的抽样方法,研究者即使考察了成千上万的个体对象,但相对于包含了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个体的总体而言仍然是极小的一部分,其本质仍是管中窥豹的个案性质,其研究结果并不能反映总体状况。因此,如何选择适当的抽样方法来提高抽样精度,缩小样本参数与总体参数之间的差异,是开展定量研究时必须掌握的。当前,不同学者与研究机构对同一问题大相径庭的研究结果,大多与抽样方法不当有关。
当然,强调定量研究需“三思”,并不是要否定定量研究。事实上,在大多数研究中,研究者既要作出“有无”或“是否”的判断,又要作出“多少”或“大小”的分析,这就需要研究者能恰到好处地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综合起来。正如美国学者劳伦斯?纽曼所言,最好的研究常是结合两大研究类型——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特点的作品。强调定量研究需“三思”,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定量研究。
2011-09-15,理论版(7版),“学术随笔”专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