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王建:对当前经济形势若干认识的辨析

王建

2013年09月16日09:22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对当前经济形势若干认识的辨析

目前中国经济中的主要矛盾,是生产过剩问题,因此,宏观调控的重点,就是围绕怎样解决这个矛盾来设计战略与政策。若不明白投资的重点是什么,只是单纯的信贷放松,就难免又走入2008年以来刺激反而加重过剩的误区。所以,对于当前的经济形势的认识必须要理性辨析,澄清三个误区。

第一,怎样认识经济的“底”?目前一种普遍的观点是,中国经济在现阶段已经进入了“中速增长时代”,因此7%的速度,甚至更低的速度也是可以接受的。不论你刺激与否,速度的下限都不会太低,速度下行并不可怕,再低也不会“失速”,或者是“硬着陆”。这样的判断,我认为是过于大胆了,如果拿来指导宏观调控则更可怕。中国目前的问题是典型的生产过剩问题,如果不由政府来实施强力的过剩对冲政策,就会爆发市场经济中典型的生产过剩危机。一旦危机爆发,恐怕降到“零”增长率都挡不住,更大的可能是出现经济负增长。

必须认识到,在中国经济内部,仍然蕴含着极大的高速增长动能,这就是城市化可以带来的巨大内需释放。“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中投资、消费加出口,平均每年新增6.5万亿元需求,就可以拉动同期11.2%的高增长率。我曾经算过一笔账,按照2000年以来新增城市人口与新增城镇投资计算,每个新增城市居民所对应增加的投资已超过50万元,如果到2030年中国增加8亿市民,则将需要增加400万亿元投资,未来20年的年均投资增加额就是20万亿元,再保中国经济未来20年9%的增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现在把中国经济的高速度说得如此可怕,似乎是最要不得的东西,我认为是完全没有道理的。高速度所带来的诸多问题本来是可以消化的,例如环境问题,并不是高增长就一定没有好环境,因为在工业化时代,保护环境也有依赖财富创造的一面。

这并不是说我主张对经济进行2008年那样大规模的刺激,当时的宏观刺激政策,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触动不合理的经济结构,而只是在原有结构基础上继续增加投资和产能,所以导致今天产能更加过剩、需求更加不足的困境。但是,不刺激不等于不调整,而既不搞调整也不搞刺激,恐怕比不刺激经济的情况更差。

第二,应当以什么为核心搞改革?现在人们对通过改革摆脱低增长的被动局面似乎抱有很大期望,而改革则似乎又是以进一步下放政府权力,进一步市场化为核心的,所以这些改革,似乎仍是在延续1978年以来以搞活企业为主要方向的思路进行,甚至让许多人给目前的经济政策取向贴上了“供给学派”的标签。可问题在于,目前中国经济中的主要矛盾,不是缺乏市场机制的作用与企业活力,而是城乡差距和个人收入分配机制矛盾所导致的生产过剩问题。或者说,在马克思所说的生产、流通、分配与消费这四大再生产环节中,矛盾的集中点是在分配领域,而不是在生产和流通领域。如果我们把改革的重点仍摆在生产流通领域,而忽视了对导致城乡差距与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体制与结构性矛盾进行大调整、大改革,这样的改革即使动作再大,恐怕对拉动中国经济走出低迷陷阱的作用也不大。

第三,应该怎样看待未来的投资?现在许多人反对继续实施大规模刺激计划,其实是对那种单纯支持产能增长的投资刺激方式的担忧,因为生产过剩已经很严重了。然而,现有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不仅是一种价值比例关系,更是一种物的关系。比如,在目前中国的城市中,只有2.6亿农民工劳动的场所,而没有他们居住的场所,更没有他们家人的居住场所,在城市中随处可见的民工棚与棚户区,就是中国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物的写照。再比如,中国目前的城市空间结构,并不是以中国人口的主体是市民这样的思路设计的,这集中表现为当中国真实的城市化率只有1/3的时候,土地占用就已经碰到了18亿亩耕地的“红线”,因为中国城市的平均毛容积率(为城市建筑面积与城市建成区面积之比)只有0.5,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毛容积率也没有超过1,在上海浦西地区,2、3层高的楼房随处可见,而日本的东京,毛容积率高达2。所以,按照目前中国的城市建设格局,不要说再增加8亿城市人口,就是再增加2亿,由于土地限制也不可能。

(作者为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朱书缘、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