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小健
从理论与实践二者关系的角度来看,军事实践较之于军事理论是第一性的存在。毛泽东曾指出:“一切带原则性的军事规律,或军事理论,都是前人或今人做的关于过去战争经验的总结。”还原军事理论的现实表现,不难发现军事理论并非总是军事进步的前奏,军事变革的“大家”有时亦非军事理论的“拥趸”。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先是按照实际需要改变了原有的服饰、军制,才无形中主导了胡服骑射,打造出一流骑兵。有研究表明,二战中的德军其实并未刻意创造一个新的作战样式,只是广泛汲取了历史经验教训,建立起连贯有效的作战方式,才有了后人津津乐道的闪击战。以色列空军惯用的超长距离隐蔽奔袭,是信息化条件下空军运用的经典战法,其实施之初亦咸见军事理论的“指点”。
其实,因军事数据的保密性要求,理论研究者能够获得的资料一般都在战争之后。这种先天性信息梗阻容易使得军事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因而,军事理论本质是为了诠释战争,方便于后人理解战争行为而存在的。人称“F-16之父”的约翰·博伊德悄然领导了美军军事转型,却从未在公开出版物上发表过他的思想。人们真正认识博伊德行为并总结其理论观点,都是博伊德死后的事。从这个角度来说,理论创新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和总结,尤其是立足现有条件对实际战法的筹划与提高。不能坐等明天理论来指导,而在今天无所作为。
当然,摸索与总结并非军事理论创新的唯一途径,路径选择与设计尝试也是理论创新的题中之义。一战后法德均意识到陆军装甲力量的重要价值,可受到国家整体战略影响,两国的陆战理论却相背而行,进而导致战争天平迅速向德国倾斜。但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强国军队所进行的军事理论设计,所打击的都是实力悬殊的对手,这客观上使得其理论设计容易如愿。然而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现实也表明,设计战争开始容易,设计战争进程很难,这也即是这两场战争持续时间远超美国想象的原因所在。即便在高度非对称的情况下,信息化战场依然有着巨大不确定性,军事理论无法完全“定制”作战样式,因此对于军事理论设计的实用性也要客观看待。
在军事理论创新领域,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美军相继提出了“网络空间作战”“全球打击”“空海一体战”等主张,理论翻新让人目不暇接。有人统计,二战以来美军军事理论平均5年更新一次,伊拉克战争后更是几乎每两年更新一次,且不少军事主张并不避讳公众,制造了较大影响。但兵者,国之大事。军事理论涉及国家根本,美军如此将国之利器示人,用意何在?
对外传播军事理论,相当于一个国家进行立场输出。美国不断抛出花样迭出的军事理论,客观上起到了扩大地区主导权,维持盟友“安全感”,挑动相关国家军备,试图挤压假想目标话语空间等作用。这种理论威慑不仅指向军事需要,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高端构成,传播效应不可低估。因此对于这种承载着宣传和威慑意味的军事理论,就要睁大眼睛看透其本质,既要发现其内在军事价值,又不要被其引入歧途。我们要努力学习外部先进的军事理论,更要坚持自己的风格,说自己的话,不能在军事理论快餐主义的喧嚣中丢掉好的传统,迷失前进的方向。
此外战争史还表明,军事理论的作用力究竟有多大,并不仅仅在于理论本身,还在于执行者或者说战争双方对其的理解深度。就此而言,执行力因素也是进行军事理论创新时必须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