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李军: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2013年10月14日08:31   来源:光明日报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对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突出优势、独特价值及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作了精辟阐述,对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发出了强有力号召,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为我们深入理解和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根本指南。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全面贯彻。

 一、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扎根的沃土

 习近平同志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这些重要论述,把对中华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升华到新的高度,是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

 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靠什么思想武器取得了民族独立的伟大胜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巨大成就?靠的是与中国实际和中国历史文化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任何科学的理论和制度,必须本土化才能真正起到作用。马克思主义也好,社会主义也好,能够在中国取得胜利,关键就是我们不断推进其中国化,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加以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土化,如何化?很重要的就是与中华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土化,产生过两大理论成果,都包含着许多中华文化的精髓,闪耀着中华文化的光辉。第一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运用可谓出神入化。毛泽东思想的很多重要内容,都直接来源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生智慧、政治智慧,具有明显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最典型的就是“实事求是”这个词,最早出自《汉书》,毛泽东对其加以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成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第二大理论成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特色”?很重要的,“特”就“特”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理论与中华优秀文化的深度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道路、理论体系到制度,从总依据、总布局到总任务,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中华优秀文化深厚的历史渊源。比如,建设小康社会,提法来源于《诗经》《礼记》等古代典籍,“小康”与“大同”相应,恰如我们现在阐释的现实目标和远大理想;比如,在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方面,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略,可以说是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延伸与融合;比如,在社会建设方面,以人为本的理念跟“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贵君轻”等朴素的民本思想,和谐社会的构想与“和为贵”“协和万邦”等论述,都是一脉相承的;比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汲取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休养生息”等传统思想智慧,等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多数内容,如“富强、文明、和谐、公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其思想也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人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可见,从中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能理解得更深刻,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就更坚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发扬中华文化的优势,就能赋予中华文化更加显著的时代精神和实践价值。我们一定要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中坚定不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进一步发扬光大中华文化。

 二、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这一重要论断,是我们党的领导人第一次指出中华文化之于中华民族的价值所在,体现了深邃的历史视野和敏锐的时空洞察,为我们领悟中华文化提供了“金钥匙”。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在哪里?必须从中华文化中去找。千百年来,中华文化中凝聚、积淀、总结了许许多多优秀、精辟、独特的思想精华,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为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所敬仰、认知、学习、传承。比如,“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道义担当,“见贤思齐”“知行合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省吾身”“君子慎独”的修身之方,“孝悌忠信”“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的齐家之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理政之道,“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致中和”的经世方略,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忧后乐”“舍生取义”的爱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凛然正气,“仁义礼智信”的为人操守,“君子以自强不息”“不坠青云之志”的奋进态度,等等。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朝气蓬勃,并不断发展壮大,始终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就因为有这些执着的精神追求。对这些精神追求,我们要引以为豪、倍加珍惜、始终秉持,保持足够的敬畏,任何时候不能抛弃。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习近平同志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这充分体现了5000年文明古国所具有的高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人们常常问,什么是中国的文化优势,如何打造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实际上,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国的文化优势,最突出的就是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最大的潜力也在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从特色来说,中华传统文化具有自身特定的价值系统、思维方式、社会心理和审美情趣,对此很多学者进行过概括、归纳,包括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刚健有为的自强精神、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贵和尚中的和谐追求等等。我认为,中华文化最大的特质是其浓郁的人文精神。西方文化总体上是建立在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信仰基础上,具有浓厚的神学色彩,而中华传统文化主要建立在对现实世界和人生思考的基础上,是一种理性文化,致力于从哲学的高度揭示宇宙、社会、人生的本质和规律,也就是历来讲的格物、穷理、致知。中华民族使用的汉字也很独特,可以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音形义相结合的文字,每一个汉字从产生到演变都承载着历史、人文乃至众多的信息,而国外的文字绝大多数是表音文字,形式和内涵相对单调。这些人无我有的文化现象就是特色、就是个性,也就是优势、就是竞争力。

 9月2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上演了深圳编创的大型儒家文化合唱交响曲《人文颂》专场音乐会,五个华彩乐章分别以“仁”“义”“礼”“智”“信”为主题,用音乐向世界娓娓诉说儒家思想的要义,反响十分强烈。该组织的负责人说:“儒家思想所传递的价值让我们看到中国如何在五千年文明中形成这些思想,又是如何将这些思想不断发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张力,跨越了数千年时空,实现了古今异时共存、中外异地共赏,是人类文化宝库里的精品、珍品。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许多国家都把增强文化软实力作为重大战略。我们要把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进一步发掘、弘扬、光大,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打造新的文化软实力。

 四、对我国传统文化要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强调,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这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辩证取用的态度。

 儒学具有经世致用的传统,高度关注社会现实,积极参与治理社会、构建秩序、维护稳定,以期达到国治民安的效果,并由此形成了中国知识分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传统。这是已经被历史证明了的事实。当前,大力传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决不是要简单回到从前,天天穿唐服、行拱手礼、死记硬背四书五经,也不是为了“整理国故”,“发思古之幽情”。而是要通过传习儒学精髓,赋予其时代精神,使其焕发出新的风采,创造出适应新时代的文化形态,并运用到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客观上,儒家学说本身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潮流在不断发展之中。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学到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学,再到程朱陆王为代表的宋明理学,乃至于到康有为代表的新儒学,都是在与时俱进中力图革故鼎新,用力求完善的内容与形式为现实服务。当前,传统儒学也必须立足当代中国和世界的现实,吸取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世界先进文化,与时俱进,进行自我革命,弘扬其积极内容,转换为当代的新形态,才能获得新的活力与现代价值,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服务,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概言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为了复兴。我们党已经执政60多年,需要尽快构建一整套执政文化体系,并且努力成熟和定型。特别是在当前,中央号召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伟大梦想的实现,需要伟大精神力量的支撑。我们既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为实现中国梦服务,又要在实现中国梦中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价值。

 五、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

 习近平同志指出,对世界形势发展变化,对世界上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对各国出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我们要加强宣传报道,以利于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对此,我们要认真领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国外的文化坚持洋为中用、科学扬弃,使其“本土化”。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中,经过岁月的淘洗,都积淀下了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虽风格迥异,但都闪耀着人类的智慧。中华民族向来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当今在传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的同时,更要以世界视野、全球眼光,大胆吸取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不断丰富中华文化殿堂。如何吸收借鉴呢?首先,选择不盲目。小平同志说过,打开窗户,新鲜空气进来了,苍蝇蚊子也进来了。对外来文化,我们要加以甄别,优秀的、积极的要充分吸收,糟粕的、颓废的要加以摒弃。其次,借鉴不照搬。国外的文化,虽然有不少可取之处,但未必都符合中国国情,在借鉴过程中,不能照搬照套,而要进行中国化的改造、改良。

 可能有人会担心,在学习、借鉴外国文化过程中,会不会出现“喧宾夺主”的情况。实际上,中华文化历来有强大的同化能力,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互融中,是能够保持主体地位,实现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而更加绚丽多彩的。例如宋代思想文化之所以能够达到一个高峰,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吸收了外来佛教文化丰富营养的结果。我们有这个文化定力和自信心。

 六、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习近平同志说:“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这揭示了其客观规律性和历史必然性,也向我们发出了有力号召。

 一方面,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中华文化有过多次辉煌。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等思想深刻而活跃,建构了中国思想文化体系的基本框架。汉唐时期,诗歌、散文空前繁荣,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层出不穷。到了宋代,哲学、文学都有很大发展,宋词在文坛影响深远。元明清时期,哲学继续发展,戏曲、小说达到了艺术高峰。几千年来,中华文化成就了一大批世界级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这一系列辉煌成就,充分表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这种创造力必将在未来历史发展中持续发挥作用。

 另一方面,文运兴衰系于国运兴衰,开创中华文化新辉煌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虽然在某个特定时期、某个特定地域,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不一定成正比关系,但在历史的长河里,文化的繁荣发展与国家民族的繁荣发展总体上是对应的。现在,中国政通人和、百业俱兴,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国力迅速提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呈现着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迎着民族复兴的曙光,中华文化必将迎来新的辉煌,必将为人类文化的繁荣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因此,对习近平同志“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这个论断,我们一定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目标迈进。

 七、各级各方都要为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多办实事

 落实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关键是各级各方都要积极行动起来,从党政机关到社会各界,从领导干部到专家学者,从学校教师到传媒人士,从家长到学生,争做中华文化的笃信者、传播者、躬行者。

 一要抓小。就是要从幼儿抓起,从小学生抓起,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早期形成过程。从教育的一般规律来说,早期教育既容易接受,也容易影响终身。所以,小学、中学都要加大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的力度,纳入教学体系,增加课时,提高质量,严格考核。家长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时,也要注意传统文化的熏陶,养成思维习惯,成为行为准则。

 二要抓头。就是要从各级领导干部抓起,形成上行下效的良好风气。领导干部地位重要、引人注目,其言行往往会对所在地方的风气产生很大影响,要认真按照习近平同志的要求,多读历史经典、文学经典、哲学经典、伦理经典等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书籍,经常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以自己的带头推动全社会形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

 三要抓早。就是把争取时间放在首位,尽早摆上议事日程。在这件事情上,我们走过弯路,耽误的时间太多了。一个民族在社会动荡、变革剧烈、内乱连连、外患不断的时候,对本民族文化优势和劣势的判断及其取舍是很难保持清醒头脑的,要不就是虚无主义,要不就是复古主义。从中国来讲,近代以来一度占主导的是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特别是文革时期,对文化建设造成了灾难性甚至毁灭性后果。经济上的破坏恢复起来相对比较容易,文化上的破坏恢复起来就很难,可能要花几代人的时间。现在,思想道德领域里存在的诸多问题,很明显也与文革对传统文化的破坏有很大关系。为此,必须拿出搞改革开放、抓经济建设的劲头来,以追的精神、赶的作风,以更快的速度、更大的力度完成中华文化体系的重构工作。

 四要抓实。就是要实实在在地做,通过抓阵地、抓载体、抓活动等各种措施,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地抓,积少成多,汇滴成海。贵阳孔学堂在这方面有一些探索。这里既是庙堂,也是学堂,可以开展祭祀活动,但更主要的是开展教学、培训、研究活动。今年元旦开放以来,孔学堂已经举办了近70场中华文化讲座,平均每场听众有300多人。今后,孔学堂要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更多的贡献,也希望有更多类似贵阳孔学堂这样的阵地在全国出现。

 (作者为中共贵州省委副书记)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