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伟
10月7日,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了题为《深化改革开放 共创美好亚太》的重要演讲(以下简称《演讲》),对世界经济出路和中国改革未来走向作了深入探讨和明确回答。《演讲》包含十分丰富的内容,可以看作是一篇新的改革论。
关于世界经济发展问题,《演讲》提出增长的动力在改革。回顾历史,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中国选择改革开放新道路时,包括美国和英国在内的世界主要国家或经济体,都在试图通过“改革”和变革来摆脱经济困境,谋求发展动力,形成了一场世界范围的“改革”潮流。这轮改革和调整为全球经济注入了新活力,带来了长时间繁荣,由此逐渐形成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新格局。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经济处于深度调整期,当前世界经济既有复苏迹象,也面临基础不稳、动力不足、速度不均的问题。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结构性问题远未解决,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必要性突出。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速放缓,外部风险和挑战增加。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举步维艰,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在新的挑战面前,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发展中经济体,都在致力于寻求新的增长动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从哪里来?《演讲》鲜明指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只能从改革中来,从调整中来,从创新中来”。这一重要论断,是以“中国语言”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着眼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和健康成长而发出的“中国声音”。
关于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问题,《演讲》以改革为主线作了系统的阐述。
改革没有完成时,经济发展有信心。针对一些质疑的声音,习近平专门谈到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问题。就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而言,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完善,通过重大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深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新动力、注入新活力,由此推动社会全面繁荣进步,既是几十年中国发展道路的鲜明特征,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根本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已经多次强调改革是中国发展的“最大红利”,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以“最大的红利”,抓住“最大的机遇”,释放“最大的潜力”。因此,中国以改革促发展的未来空间巨大,增长效应也将十分明显,这是人们对中国未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抱有坚定信心的根本原因。
改革要啃硬骨头,推进改革有勇气。关于改革的阶段性特征,习近平指出: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涉及重大利益关系调整,涉及各方面体制机制完善。新时期以来,经过30多年的改革探索,在取得快速发展的显著成就的同时,“中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当前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格外艰巨,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就要一鼓作气,瞻前顾后、畏葸不前不仅不能前进,而且可能前功尽弃。”谈到这一问题时,习近平特别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在这样的根本性问题上,不能有丝毫动摇和含糊,不能出现颠覆性错误。
改革需要系统性,深化改革有智慧。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尤其需要顶层设计和总体协调,需要选择好主攻方向和优先顺序,创新改革推进方式,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有序有效地推进改革。对于改革的系统性,习近平指出:“中国正在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总的是要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改革,努力破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难题,消除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改革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
习近平还谈到当前改革的具体任务。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三中全会都对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作出系统部署,新时期的快速发展也由此而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习近平主席的这篇演讲,坚持和发展了关于改革的理论,也使世人对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未来的改革发展更加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