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编审 王献福
习近平总书记在8·19重要讲话中指出,根据形势发展需要,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这是党中央对网上舆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做出的新部署,同时也为我们充分发挥互联网作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作用,切实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守土有责,牢牢把握网上舆论工作主动权
随着新技术、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网上舆论越来越成为新时期社会舆论的重要内容,并逐渐显示出巨大的影响力。网上正面积极的舆论既可以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等方面发挥正能量的作用,错误消极的舆论也会给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严峻挑战。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当前,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就要把握好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不断提高做好网上舆论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牢牢把握网上舆论工作的主动权。
首先是树立阵地意识。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当今,互联网已经成为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阵地,互联网本身没有标签派别,关键看是为谁所用,如果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那么反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必然会去占领,如果正能量不能捷足先登,负能量就会充斥其中。我们要善于抓住网民的心理特点和网上舆论形成的基本规律,主动发声、高分贝发声,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社会正气,广泛倡导社会公德,引导网民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决对所谓的“普世价值”、西方宪政民主和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进行批驳,努力在众说纷纭中凝聚共识,在风雨激荡中唱响主旋律,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其次是增强创新意识。同样一个意思,传播理念、表达手段不同,网上舆论引导的效果就会大不一样。当前,我们要从理念、手段、基层工作等方面,因势而变、应势而新、顺势而创,切实处理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关系。注重“时效”就是要解决好“什么时候说”的问题,对重大事件要迅速发声、对突发事件要及时反应;注意“尺度”就是要解决好“说什么”的问题,保证舆论引导适度而不过度;讲求“效果”就是要解决好“怎么说”的问题,坚持不懈地贯彻“三贴近”原则,做到网上舆论引导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不断增强网上舆论引导工作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再次是强化责任意识。目前,网上舆论正由单一趋向多元,众声喧哗已成舆论常态,面对纷繁复杂的网上舆论环境,各级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和分管领导要迅速转变执政理念,树立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的工作理念,以“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精神,切实把网上舆论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科学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网上舆论工作的目标任务,并在政策和投入上切实保障,使工作任务真正落实到位。同时领导干部还要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带头“触网”,逐步提高驾驭互联网的能力,学会用“网言网语”和网民进行平等交流,让“上网看看”、“在线聊聊”成为引导网络舆论、应对网络热点、处置网络突发事件的主渠道。
二、以人为本,建立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
宣传思想工作做的是人的工作。要抢占网上舆论制高点,打赢网上舆论战,就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积极构建立体化的网上舆论引导体系,不断提升网上舆情应对处置能力,牢牢把握网上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首先是建立信息公开机制。谣言止于公开,信任来自透明。列宁曾经说过:“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一些网上负面舆论之所以能够快速形成并扩散,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相关部门和网民掌握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要有效引导网上舆论,就要确保重大问题不缺位,关键时刻不失语,尽可能地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尤其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要尽早讲,第一时间向公众告知真相;准确讲,发布信息真实全面;持续讲,不断向公众披露事件的最新进展情况,及时进行解疑释惑,不给谣言传播留空间。其次是健全网上舆情分析研判预警机制。当今时代,“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都有麦克风”,网上的海量信息让人真假难辨,这就需要建立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媒体素养较高、业务能力较强的专业化队伍,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对网上的信息进行汇集、分类、归纳,并对各类网络舆情信息进行科学分析研判, 及时发现敏感性、倾向性的网上舆情,在第一时间进行反馈,为领导和相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为应对各类网络群体性事件做好预警防范。再次是建立网上“意见领袖”的发现培养机制。作为具有高社会影响力的网络活跃分子,网络“意见领袖”在很大程度上能左右部分网民的意见倾向,往往会对网上舆论的最后形成起着主导作用。鉴于此,一方面,要调动一批政治坚定、社会责任感强的专家、学者、作家、媒体人等成为“意见领袖”,鼓励他们积极撰写网络评论,及时发出正面声音,为网民提供科学理性的观点和建议,有效引导网上舆情。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党政机关领导干部成为“意见领袖”,及时发布权威信息,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使他们成为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桥梁和纽带, 拓展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渠道和手段,以强化主流言论, 规避非主流言论。
三、刚柔相济,坚持不懈净化网络空间
互联网是柄“双刃剑”,既可以成为凝聚社会共识、激发正能量的助手,也可以成为蛊惑人心、制造混乱的推手。一个时期以来,网上低俗炒作、散布谣言、恶意营销等乱象甚嚣尘上,人们深受其害。通过一手抓刚性管理,一手抓柔性教育,治理网络乱象,抑制网络负能量,切实让网络空间清朗起来,已是当务之急。
首先是完善网络立法。积极推进网络立法是实现打压网上有害信息生存空间,有效引导网上舆论走向的必备手段,也是许多国家的成功经验。因此,应在充分考虑我国网络技术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网络管理方面法律法规的建设,构建包括一般性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三者相结合的网络立法体系,尤其是应尽快制定网上舆论管理与引导的专项法规,细化地方政府、网民、网络经营者的权力和义务。对于那些散布网络谣言、侵犯个人隐私、恣意人身攻击、扰乱社会秩序等侵犯他人权益、违法乱纪的行为,要严加惩戒,让法律成为不可逾越的“高压线”,确保网络可管可控。其次是加强技术把关。加快互联网技术的研究开发,占据网络科技制高点,是有效过滤和控制各类有害信息的保障。一方面要加大对网络及新媒体管理高新技术的研发力度,开发信息识别、信息过滤、不良信息自动报警等监控系统,通过有效技术手段,加强对有害信息的监控,做到及时发现、准确定位和迅速反应,确保能够迅速清除有害信息,并在第一时间反映到相关部门;另一方面通过实时信息过滤,密切关注网上舆论的热点和焦点舆情,把握其发展趋势,针对特定的舆情,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进行处理,转移网民视线,降低公众对敏感舆情的关注度。再次是培育理性网民。目前我国网民有近6亿人,手机网民有4.6亿多人,其中微博用户超过3亿人。因此,加强对网民的网络道德规范建设,增强网民文明上网的自我约束能力,是净化网络空间做好网上舆论引导的一个重要方面。要通过在全社会加强网络道德网络伦理等方面的教育,把“七条底线”内化为网民内心崇高的准则,使“有序参与”的观念根植于网民内心深处,逐步引导网民学会依法上网、文明上网、理性发声、负责任地讨论,不断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正确认识网络上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现象,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和低俗之风,使网络空间成为一个既高度开放、又高度文明的网络社会。
相关专题 |
· 问题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