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考核是高校学术评价的重要手段,对于教师的导向作用十分明显。2011年末中国人民大学对实施多年的考核办法进行了大幅度改革,出台了新的《教师科研工作考核办法》。改革的主导思路有三条,即弱化“科研指挥棒”,鼓励教师自主治学;淡化“学术GDP”,支持教师从容治学;放宽行政性评价,鼓励教师潜心治学。这次科研考核改革得到校内教师的积极评价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当前作为学术评价和教师业绩评价的组成部分,科研考核具有一定的导向、激励和鞭策作用。总体看来,人民大学新的考核办法突出了质量导向,较大幅度地弱化了量化考核功能,力图营造宽松的科研氛围,给优秀学者留出发展创新的充分空间。这一改革所表达的人民大学在科研管理方面的价值取向,可以提炼为两个关键词,就是“学术发展”与“教师发展”。学校希望科研考核制度成为学术发展的动力,而不是阻碍;希望有助于教师成长,大师养成,而不是成为羁绊。
在对学术规律的把握和对当前学风状态的反思中,我们认为,从长远来看,大学教师的学术兴趣、学术积淀和学术创新能力,比起眼前的成果数量重要得多!学术大师不可能速成,只能涵养化育。他们需要坚守一种精神,在喧嚣的氛围中独守寂寞与宁静,建树新的思想和理论。作为大学的管理者,我们应该呵护校园里那些“孤独的思想者”,以“养士”的气度给学者们留下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不必追逐“短平快”式的研究,可以专注地、持久地做他们喜欢做的、学术价值高的研究。不计较一时一地的成果数量,而要以宽容的气度允许教师们一定时期的积累和不出成果,允许失败,让教师们充分涵养学术思维和学术精神,涵育大作,打造精品,获得良好的学术发展。
人民大学的科研考核新办法以鲜明的质量导向切实为潜心学术的教师松绑减负,充分考虑了学科的差异、个体的追求,努力建立尊重差异而不是一刀切的人性化科研考核体系,有效激发了教师科学研究的内在兴趣,取得了初步成效。
高校的科研考核,是一项极其复杂繁难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实践、改革和完善,使其符合学术规律,有利于培育良好学风。重要的是不可盲目地追求“量”,而要把“质”作为科学研究的永恒生命。中国人民大学将继续这一探索,坚持“强化学术、深化服务、涵育大作、造就大师”的方针,把质量和创新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把长期目标和阶段性措施相结合,努力激发教师、研究者的研究志趣和研究活力,不断提升学校科学研究的水平和能力。(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