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苏志忠:关于制度“笼子”的三个追问

2013年12月18日16:03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原标题:关于制度“笼子”的三个追问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因此,必须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权力监督制约的普遍性和有效性,才能杜绝滥用权力,真正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确保权力正确行使。

  要解决“笼子”的材质问题,即制度的刚性问题。有很多看似很严格的程序约束,但事实上这些程序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权力面前,制度形同虚设,潜规则取代显规则。虽然老虎和苍蝇要一起打,但我们不能光拿着苍蝇拍去追打。关苍蝇只需用纱窗,而关老虎则必须用铁牢。高压线如果不带电,哪还能叫高压线?制度如果出现阴阳脸,比没有制度还要糟糕。当前,我们不知有多少没有用的制度,还在那里当“看门符”供奉着。制度的制定是基础,制度的执行是关键。要加强程序性制度设计,以严密的程序压缩制度执行的弹性空间,确保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不打折、不变形、不走样。

  要解决“笼子”的出入问题,即权力与权利问题。制度是否具有刚性,还要看制度的使用权归谁,由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也即谁是问责的主体?应该承认,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监督是不灵的,这种制度设计不可能解决好监督的问题,相反导致了致命缺陷——“官大一级压死人”。突出的表现为干部对权力敬畏,而不是对宪法、法律、制度和对群众的敬畏。笼子是否关住老虎,要让众人亲眼目睹才放心。如果人们一次次地看到笼子里是空的,那政府的诚信危机就不可避免了。

  中国已是对贪腐官员惩罚最严厉的国家之一,为什么依然没能抑制住腐败?这说明处罚只能治标。当前,群众主要有两个不满:一是权力过多且过于集中,二是权力拥有充足的隐形空间。设法让手中权力脱离制度约束,是权力运行的一种惯性,也是一些领导干部自觉或不自觉的意识和行为。既然权力对腐败不具有天然的免疫力,那么,如何才能强化对滥用权力、失职渎职、决策失误、行政违法等问题的责任追究,督促和约束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使职权、履行职责?一句话,要想有效地“把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里”,必须强化民主监督,动员和依靠群众来监督权力。努力规范权力公开运行,编制权力运行图,给权力穿上透明装,清除权力隐形死角,确保“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延伸到哪里”。

  要解决“笼子”的效用问题,即制度的作用问题。中央关于改进作风的八项规定实施以来,有力增强了广大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和群众观,有效遏制了迎来送往、铺张浪费等不良现象。应该说,轻车简从、不铺地毯、不搞宴请,这都是转变作风的表现。但这些并不是全部,更不是根本。八项规定是加强作风建设的重大举措,其精神实质是为民务实清廉,有了认识的统一,改进作风才不会仅仅停留在这里,才会向更高的层面、更深的层次发展,那就是尊重和回应民意期待,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改掉那些不合时宜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彻底破除那些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陋习和歪风,深入基层和群众,履行使命和职责,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不是仅仅变成会议与文件的官话、套话,而应针对现存制度的缺陷与漏洞,进行调整与完善,建立行之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和监督体系。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才能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反腐败斗争才有根本依托,我们党就能在建设现代政党上迈出新步伐。

  (作者为福建省直工委副巡视员)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