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治国理政的重要方针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论述

傅绍万

2013年12月30日16:06   来源:大众日报

原标题:治国理政的重要方针

习近平总书记的引文用典,有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其中《四书》尤其是孔子《论语》的分量很重。

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

传统文化包含的基本道德规范,引导人们要有做人的气节和骨气,不要摧眉折腰、苟且偷生、见利忘义、贪赃枉法,这些积极向上的道德追求,今天依然具有重要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治国理政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细读这些讲话,有一个极其鲜明的特点,就是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方针。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话,对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摆到重要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豪感。他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随后又在墨西哥参议院演讲以及其他许多外交事务中,多次重申这一思想观点,体现出高度的民族文化自豪、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摆到重要位置。他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创造和传承下来丰富的优秀文化传统。“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针。在山东考察工作时他提出,对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我们要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法,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对适合于调解任何时代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对存在合理内核、又具有旧时代要素的内容,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明显不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内容,要加以扬弃。总之,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治国理政各个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形象地描绘了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共识,成为激励全体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旗帜。他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系统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三者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道路紧密相关。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随后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他又强调,“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在山东曲阜和专家学者座谈时,他再次强调,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中国精神丰富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他在山东考察时再次强调,要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凝聚中国力量中发挥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重要精神支撑,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他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深入分析,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有四个重要因素,其中之一“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他要求“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建设文化强国,是党的重要奋斗目标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之魂,强国之魂。思想道德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精神资源。

注重道德建设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注重克己修身,涵养高尚的道德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精神追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认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他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在山东考察工作时,他提出了用好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丰厚的道德建设资源,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还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外交工作紧密结合。他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消除战争,实现和平,是近代以后中国人民最迫切、最深厚的愿望。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后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他面对俄罗斯人民阐述了我国外交的重要原则,“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作出了表率。他有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和修养,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大量的重要讲话,闪烁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芒,成为古为今用的典范。从目前可以见到的他的十八大以来的重要讲话中,引用的比较重要的引文和用典就有130多种。这些引文和用典,有的出自古人和今人的诗词歌赋,有的出自古代的文论和典籍,有的出自史书史料,有的出自民间谚语和古代戏曲。这些引文和用典,既是对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现,又体现了一种文化自豪、文化自信,既生动地表达思想,又展示出独特的语言风格,让人过目难忘。像勉励全体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他引用了《尚书》“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一勤天下无难事。勉励领导干部努力学习,警惕知识落后的危害,引用了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告诫全党记取历史教训,警惕脱离群众的危险,引用了杜牧《阿房宫赋》“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习近平总书记的引文用典,有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其中《四书》尤其是孔子《论语》的分量很重,《四书》引文共达十余处,出自《论语》的引文有八处,表明他对儒家思想的重视和评价。他在曲阜孔子研究院同专家学者座谈时提出:“孔子及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他还亲历亲为,结合孔子及儒家思想,提出对继承和发挥中华传统美德的想法。指出儒家推崇君子人格,主张德政、仁政,孟母三迁择邻、断杼教子、劝子远行、孔融让梨,“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等发生在齐鲁大地上的故事,有很多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引导人们要有做人的气节和骨气,不要摧眉折腰、苟且偷生、见利忘义、贪赃枉法。这些积极向上的道德追求,今天依然具有重要价值。山东作为齐鲁文化发源地,孔孟故乡、墨子、孙子等古代思想家故里,有责任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更多担当。

(作者系大众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编辑)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程宏毅、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