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实
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满怀豪情地迈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新胜利的伟大征程。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回顾党的十六大以后10年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和发展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作出了一系列促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形成了一整套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我国的文化改革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总结和梳理10年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对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日,李长春同志的《文化强国之路——文化体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下简称《文化强国之路》)一书正式出版。这本书真实记录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奋斗历程和成功实践,体现了我国文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充分展示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持续增强的辉煌成就,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认真学习《文化强国之路》这部著作,对于文艺界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文化生产力、解放文艺发展活力,充分发挥文艺界人民团体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正确把握文化“魂”与“体”的辩证关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唱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最强音
《文化强国之路》中有多篇文章论述了文化的“魂”与“体”的辩证关系,提出要始终牢牢抓住文化的“魂”,创新和用好各种文化的“体”,使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做到形神兼备、强“魂”健“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先进文化的精髓,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繁荣发展文艺事业的根本任务。当今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文艺领域的情况也更加纷繁复杂。这就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进一步廓清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文化规律与市场规律、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等一系列重要关系的思想认识,更加自觉运用好文艺创作生产这个“体”,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魂”,确保文化建设始终沿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前进。
当代中国已经进入追梦、筑梦、圆梦的伟大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既是人民的梦,也是文艺工作者的梦。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紧紧围绕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讲好中国故事,抒发中国情怀,塑造中国形象。要用高品质的文艺作品和多姿多彩的文艺表现形式,反映人民创造,塑造美好心灵,礼赞高尚情操,大力讴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唱响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时代主旋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形成团结和谐的精神纽带,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魂聚气。
二、深入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重要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密切文艺工作者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这本著作反复强调,“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宣传思想工作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根本途径,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原则,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文艺工作而言,“三贴近”原则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在文艺界的直接体现,是文艺工作和文联工作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不断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文艺创作实践中,如果不贯彻“三贴近”原则,就不可能创作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完美统一的优秀作品,社会主义文艺就难以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偏离或忽略了“三贴近”原则,文艺作品就会苍白无力、枯燥无味,社会主义文艺的根脉就会窒息和枯萎。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社会主义文艺来源于人民、植根于人民,也必须服务于人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唯一的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在全党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文艺界自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不断把教育实践活动引向深入。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进一步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自觉把“三贴近”原则贯穿到文艺创作生产传播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把人民群众作为文艺的创作主体和服务对象。要把社会当作大课堂大舞台,走出高楼、走出书斋,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积极开展采风创作,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汲取营养、净化心灵,进一步密切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创作出更多更好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各级文联组织要秉持文化惠民、文化为民、文化乐民的宗旨,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作为重要使命,广泛开展深入基层、面向群众、形式多样、影响广泛的文艺志愿服务活动,让人民群众享有改革开放的最新文化成果。
三、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激发文艺创造活力,努力攀登艺术高峰
《文化强国之路》着力强调改革创新对于文艺发展的极端重要性、紧迫性,指出只有通过改革创新,破除妨碍文化改革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弊端,才能充分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广大文艺工作者和文化企事业单位遵循艺术规律、市场规律,焕发创造活力,提高竞争能力,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最大限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创新是文艺发展的本质要求和不竭动力。当今社会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审美情趣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新期待,对文艺繁荣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重点是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大力推进文艺观念、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推进文艺体裁题材、风格流派、样式手段的创新,努力弘扬和建设先进文化,不断提高文艺作品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文艺精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品格和创新能力。要始终坚持把提高思想艺术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超越前人、超越自我的勇气,努力攀登艺术高峰,着力打造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文艺精品。要建立健全文艺精品和重点题材、重大创作项目的扶持机制,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对文艺名家和中青年文艺拔尖人才进行资助,加大对文艺精品和原创作品的购买力度,为中国文艺精品的产生创造更加肥沃的土壤和更加适宜的环境。要积极推进文艺科技创新,充分认识现代科技对文艺发展产生的革命性影响,高度重视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在文艺创作生产传播和新业态发展中的作用,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文化创造和传播,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提高文艺的表现力和传播力。
四、努力追求“德艺双馨”,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升职业道德素质,认真履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职责
著作中特别对文艺工作者“德”与“艺”的关系进行了充分论述。指出文艺工作者素有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誉,承担着提高人民精神境界、培育社会文明风尚的光荣使命。正人必先正己。要做到这一点,文艺工作者首先要努力塑造自己的崇高灵魂,始终追求德艺双馨。文艺人才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德艺双馨,是党和人民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殷切期望,更是每一位杰出文艺工作者的毕生追求。培养一支德艺双馨、规模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是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为优秀人才特别是青年文艺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干创造有利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文艺工作者的创造活力和创作激情。
2012年中国文联九届二次全委会在广泛讨论、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颁布了“爱国、为民、崇德、尚艺”文艺界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公约》,得到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广泛认同,引起了热烈反响。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努力践行文艺界核心价值观,自觉坚持爱国为民,弘扬先进文化,追求德艺双馨,倡导宽容和谐,模范遵纪守法。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坚守艺术理想和艺术良知,恪守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弘扬社会正义,传递人间真情,讴歌真善美、贬斥假恶丑,自觉抵制腐朽文化和低俗之风,努力以高尚的道德情操、真诚的艺术态度和良好的社会形象,赢得人民群众的尊重和爱戴,努力做先进文化的建设者、美好心灵的塑造者、时代风尚的引领者、社会和谐的促进者。
五、充分发挥文联在党和政府与文艺界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努力建设团结服务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温馨和谐之家
文联是党领导的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文艺界的桥梁和纽带,是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力量,是广大文艺家和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家园。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文艺工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体制环境、创作环境、成长成才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队伍构成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文艺界知识分子,包括自由职业者、自由撰稿人、独立演员歌手、网络文艺创作者、“北漂”等一些特殊群体,都应该成为文联的工作对象和服务对象。如何进一步增强文联自身的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广泛团结和有效引导各方面各层次文艺人才,不断巩固我们党在文艺界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为繁荣发展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国梦而奋斗,是新形势下文联组织面临的时代课题和紧迫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