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凡
中美关系的细节越丰富,中美关系就越有弹性。软交流,有时能够推动大进程。这正是米歇尔访华的意义所在。
从今天开始,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将带着两个女儿在中国度过为期六天的“春假”。米歇尔的中国之行不仅是一次私人家庭旅行,也是一次被白宫明确宣布的官方外交活动。这是自1995年希拉里·克林顿访华之后19年来,中美之间展开的最重要的“夫人外交”。
此次米歇尔访华,延续了此前她出访墨西哥、印度和南非时的年轻人教育主题,强调美中教育交流的重要价值。白宫为此邀请全美的中小学生用电子邮件提问,而米歇尔在每日更新的博客中作答。此外,米歇尔还将探访兵马俑和大熊猫——一个象征着中国的传统价值,一个代表着中国的自然特色。
可以看出,米歇尔的中国行程充满了“软”色彩,友好而不会引发争议。这固然是“夫人外交”的固有特征,但就中美关系的复杂性而言,米歇尔软性的“夫人外交”具有独特的价值。
自中国加入世界经济分工体系,经济体量和政治话语权持续增加以来,精确定义中美关系始终是最核心的命题。中美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新课题,同样如此。但是,尽管中美建立了成熟的经济循环体系以及稳定的政治沟通管道,基本的安全战略互信还没有构建起来。当下,东亚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风险的升高,进一步增加了中美关系波动频率。
这特别表现在第三方因素对中美关系形成的新制约。在东海、南海海域,出于地缘利益的需要及维持地区性安全联盟效力的需要,美国表现出了不协调的一面,这影响了中美建立基本安全互信的进程。在反恐事务上,双重标准也限制了中美反恐的高水平合作。尽管目前中美之间的直接摩擦并没有经贸、汇率、人权等传统范围,且摩擦力度也没增强的趋势,但在安全领域高密度的不协调却埋藏着巨大的不稳定因素,并可能妨碍到对“新型大国关系”内容的填写。
客观看,除非国际政治格局出现历史性变化,否则中美迅速补强双边关系之间短板的可能性并不大,中美关系的失衡结构仍然可能长期运转。面对这种现实情境,中美关系的细节越丰富,中美关系就越有弹性,避免“修昔底德陷阱”成为被兑现的历史律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正是米歇尔访华的意义所在。
就此而言,米歇尔访华可以说是中美“庄园峰会”后的续篇。尽管内容不同,但都折射了同样的外交语言:中美能够并愿意在正式或非正式的场合,以各种双方认可的形式深入沟通。沟通可以是政治性的,也可以是非政治性的,可以在宏大叙事中展开,也可以加注柔性词句。软交流,有时能够推动大进程。这正是“乒乓外交”以来中美关系发展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