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2月17日的讲话意蕴丰富,我们要完整、准确地认识和把握。
总目标是各领域改革的统领,纲举目张
总目标不是口号,是统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纲,纲举目张。在这个总目标统领下明确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军事国防等深化改革的7个方面分目标,再到15个领域的改革举措和众多具体工作任务,体现了我们党对改革认识的深化和系统化。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这个总目标,是贯彻落实各领域改革、各项改革举措的关键。
总目标既是长期的过程,又是现实的任务
总目标的实现,无论是制度的完善和发展,还是治理的现代化,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任何一种制度形成、巩固、完备和发展都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不例外。同样,一个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基础薄弱、发展中的大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任务必然是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不是一蹴而就的。
同时,努力推进总目标的实现进程,又是当下现实的任务。就是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备、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
总目标包含的两个关系要完整理解和把握
一是总目标两句话的关系:总目标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决定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往什么方向走,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后一句规定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通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这个制度成熟而持久,制度优势充分发挥。
二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治理国家,制度及作为制度的集中体现的治理体系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的,治理国家要靠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治理体系,发挥制度的优势。但没有有效的制度执行能力、治理能力,则再好的制度、治理体系也难以发挥作用、体现优势。
治理的要义在于“共治”和“法治”
“治理”作为现代意义的用语,自世界银行首次使用20多年来,越来越普遍地为各国、国际组织官方所使用并赋予其新的意蕴。“治理”作为比“统治”“管理”“领导”等相关语汇更广义的用语,有两个不可或缺的要义:“共治”和“法治”。
共治:治理并非单向的上对下,而是上下协同、共同治理,多种主体共同参与治理并发挥各自的角色功能,形成治理的协作力和总体效应。就我国的国家治理而言,是党、国家机构、社会(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治理,要提高和发挥党的执政水平,国家机构履职能力,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和自身事务的能力,才能充分发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效能,有效治理国家。
法治:现代国家治理是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高度重视法治问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法律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故这个法律体系的完善和发展理应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应有之义。另一方面,要依法改革,这是依法治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个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
联系、结合党校的实际,我们要在党校工作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讲话精神。
一是牢牢把握中央党校的职能定位,发挥好党校作用。当前,党校尤其要发挥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理论建设、宣传思想工作,思想库建设、决策咨询工作等几个方面重要工作的功能。
二是积极推进党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党校坚持制度管校的体现和工作任务,就是把教育实践活动中校委和各直属单位的整改措施,特别是制度建设方面的工作计划“落到实处”。
三是努力形成“党校人”上下配合、协同共治的局面。党校事业、党校工作的推进必须走群众路线。要发挥和调动党校干部和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把两个积极性融合起来,上下配合、协同共治。
四是进一步提高和发挥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水平。全面深化改革也好,推进治理现代化也好,领导干部提高和发挥能力、水平,至关重要。就党校而言也同样。一方面是进一步提高能力、水平、增强本领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尽职责、敢担当,进一步发挥能力、水平的问题。
五是要把研究重大改革举措,作为当前党校科研工作的重要任务落实好。党校科研要进一步发挥职能定位所要求的“三支笔”的作用。即学术著述、学科课题;理论宣传文章;决策咨询报告。当前特别是要围绕中央出台的重大改革举措,发挥党校各学科专业优势,跟踪研究,为党和国家决策提供高质量、有价值的决策咨询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