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学者 孟虹
人民网北京4月2日电(万鹏) 国家主席习近平1日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重要演讲,强调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指出为了把中欧关系推向前进,中欧双方需要加深相互了解,共同努力建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座桥梁。就此,记者连线了中国人民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学者孟虹进行解读。
孟虹谈到,习主席欧洲之行的最后一次演讲选择在创建于战后1949年、位于比利时海滨城市布鲁日的欧洲学院,这既与该学院的历史、宗旨和作用有关,也与这个城市本身名称意寓“桥梁”有关。欧洲学院是欧洲和平发展未来政治精英的摇篮,也是中欧未来和平合作事业的思想动力源。习主席在近十天欧洲四国、联合国教科书组织和欧盟总部展开愈九十场活动,通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欧洲四国的人民、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的直接接触与交流,积极诠释中国的过去、现时和未来,让欧洲和世界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实发展、新政府的改革宏图与未来规划以及倡导和平主义、积极促进世界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外交之路,旨在架构起中欧、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友谊合作的坚实桥梁。
孟虹向记者讲到,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遍体鳞伤,德国再次遭到分离,德国、比利时、荷兰、法国等六国联合创建的欧洲煤钢共同体经过愈六十年的努力,现发展成为拥有二十八个成员国的欧洲政治联盟,在地区治理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在这样一个新型超国家机构中,拥有不同历史、文化、语言和政体的国家在共同制定相关规则和条约的基础上,和谐共处。这次习主席出访欧洲中央的四个国家,其中既有实行半总统制的法国,也有施行世袭君主立宪联邦制的比利时和荷兰,还有引进了共和立宪制和议会内阁制的德国。这些国家多年来深刻吸取历史教训,秉承和平主义理念,倡导多元一体观,和而不同、携手合作,促使欧洲成为世界最为和平的地区,欧盟成为全球独一无二、影响重大的地区性组织之一,而多途径地搭建促进欧洲各国人民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平等对待的重要平台和桥梁,无疑是保证和促进这一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因此,此次习主席出访欧洲,积极开展公共外交,从中国最高领导人的角度通过核安全峰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德国科尔伯基金会、比利时欧洲学院等平台,为欧洲和世界开启了一扇了解中国现时立体图的窗口,积极促进了中欧跨文化沟通和理解桥梁的建构。
最后,孟虹谈到,习主席此次欧洲之行具体提出建构中欧未来发展“四大桥梁”的理念,尤其突出“改革”和“文明”桥梁共建的重要意义,这不仅基于现时的需要,也是针对未来的挑战。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三十年后的中国逐渐迈向“新四化”,任重道远。同时,经历了快速扩展、但遭受欧债危机风暴后的欧盟也需要改革和振兴。同时,在联合国安理会占有重要席位的欧洲大国法国和英国以及中国也需要携手合作,为推进联合国在新时期的改革和全球治理制定新规则方面做出积极的贡献。中欧在《2020年战略规划》框架下的合作将不仅限于促进双方的经济增长,同时也更注重促进世界和地区的持续稳定与多元文化并存和谐发展。习主席的此次欧洲之行无疑为中欧和世界的未来友好和平发展之路铺垫了敦实的基础,搭建起了重要的桥梁。
系列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