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坚定不移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国家行政学院省部级领导干部经济转型升级专题研讨班述评

张占斌 樊继达

2014年04月08日08:1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坚定不移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在国家行政学院举办的省部级领导干部经济转型升级专题研讨班上,学员们表示,要深刻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着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经济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迈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纵观国内外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多年积累的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面临能否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

  从发展速度看,我国潜在增长率下降,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2013年,我国经济增速为7.7%,虽然处在合理区间,但经济下行的压力依然较大。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凸显,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人口、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艰巨繁重。随着人民币升值,我国在世界产业分工体系中的比较优势明显减弱。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迫在眉睫。

  从世界范围看,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带来深远影响,世界进入经济增长低迷期、治理体系重塑期、新技术革命酝酿期。各国为走出危机、抢占先机,纷纷寻求变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突破。这对我国来说既是重要机遇,也是严峻挑战。如果应对不当,我国不仅无法实现跨越式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有可能进一步拉大。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看,它们之所以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及时调整经济结构,不断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长期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重要教训就是未能及时转型,导致数十年的发展停滞。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关键时期,由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爬坡过坎时期,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破解国内发展面临的诸多难题,必须通过经济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经济转型升级重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在经济转型升级中,产业转型升级是关键。当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创新驱动发展动力不足,服务业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以及部分领导干部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等。

  有学员提出,有些地方政府采取土地优惠、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措施对某些产业进行过度扶持,结果导致产能严重过剩,如钢铁、船舶等行业。也有学员认为,政府在引导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能力亟待提升。

  化解产能过剩,需要综合施策、多管齐下。一是善用增减机制。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之一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通过淘汰落后产业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我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升级。当前应以扩大国内市场应用、重要关键技术攻关为重点,加快信息技术、生物工程、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二是强化倒逼机制,严格执行环保、安全、能耗等市场准入标准,从资源代价、环境容量、就业带动、财税贡献、产业延伸、区域配套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促使过剩产能有序退出。三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支持企业“走出去”,向境外有序转移一批过剩产能。四是健全考核机制,完善对政府官员的激励约束机制,既发挥好政府“看得见的手”的引导作用,又发挥好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主导作用。

  不少学员提到,发展服务业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城镇化质量,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目前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偏低,活力不足。产业转型升级必须重视发展服务业。一是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这些行业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密切相关,对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巨大促进作用。二是大力发展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健康、旅游、文化等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引导培育市场消费需求。

  有学员在讨论中表示,科技创新力度不够、动力不足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最大制约。应不断深化改革,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消除科技与经济发展的隔阂,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坚持科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围绕产业链打造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激励创新的公共经济政策,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

  织就保障经济转型升级的民生安全网

  经济转型升级能否成功、达到预期目标,民生改善是重要指标。学员们表示,落实好习近平同志关于“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要求,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根本目的,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织就民生安全网。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个系统工程。当前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解决好人脑(教育)问题。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高教育质量,为从“人口大国”迈向“人才强国”奠定基础。二是解决好人手(就业)问题。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三是解决好人口(吃饭)、人体(医疗)问题。健全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监管制度,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

  学员们在讨论中表示,织就民生安全网一定要从现实国情出发,坚持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相统一,既尽最大努力改善民生,又不超越现实条件。应坚持以人为本,把群众的实际需要作为确定民生保障与基本公共服务范围、标准和政策的重要依据,使改善民生工作当期有保证、未来可持续。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习近平同志指出:“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水平,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为抓手,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有学员提出,经济转型升级首先是政府转型升级,必须把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有学员指出,目前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还是不够清晰。一方面,经济运行中行政对经济的干预过多,政府控制市场的权力太大,一些本应由市场和企业承担的职能却由政府承担了;另一方面,市场的活力不足,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作用发挥得不够,企业过多依赖政府扶持,过多依赖政策优惠。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际上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首先应相信市场、尊重市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与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政府决策出错的概率在增大。真正了解市场的是企业,政府应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把属于市场的还给市场。应全面深化改革,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不断在制度建设和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政府重在弥补市场失灵,从管理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切实服务企业、服务市场主体。政府应有所为有所不为,从传统的偏好招商引资、扩大投资转向制定标准、保护环境、支持创新,做到该放的放开放到位、该管的管住管好。同时,注重理顺政府之间的关系,适时调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责任,完善地方税制体系,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此外,还应转变政府行政方式,真正做到依法行政、科学行政、民主行政,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作者单位: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