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4月27日08:3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也是历史上引起巨大争议的思想家。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大概还找不出第二个人像孔子这样,在过去2000多年里受到那么多关注。关于孔子及儒家思想的评价,很多看法和观点明显对立。时至今日,模糊认识依然存在。
面对良莠并生、瑕瑜互见的儒学,我们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必须明确上述“文化景观”形成的复杂原因,搞清这种“文化景观”形成的历史过程。
在对待孔子与传统文化的问题上,人们的态度形成明显的两极还是近代以来的事情。近代以来,不少人将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归结为传统文化的腐朽,强化和放大了人们对传统文化负面影响的认识。于是,在20世纪的一个时期内,中国形成了一个“反传统的传统”,似乎中华民族要摆脱苦难就必须摒弃传统文化。近代以来学术上的疑古思潮,对此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思想文化史的角度看,近代疑古思潮是宋代以来疑古思潮的继续,但二者又存在明显不同。后者是为了“卫道”(即“捍卫儒家道统”)而疑古,前者则变成了为摒弃传统而疑古。在“古史辨”运动中,学者们更是由“疑古史”演变到“疑古书”,我国古代文化典籍遭到前所未有的怀疑。
经过最近30多年的学术研究,尤其是随着地下早期文献资料的面世,我们对相关学术问题看得比以往更清楚了。原来,秦汉以来儒学出现过一个显著变化,即原始儒学(先秦时代的儒学)具有明显的“德性色彩”,而汉代以后的儒学则具有明显的“威权色彩”。原始儒学的代表人物如孔子等强调“正名”,主张“修己安人”和“仁政”“德治”;汉代以后的儒学适应封建专制制度的需要,逐渐片面强调君权、父权和夫权,儒学慢慢蜕变,呈现了为后人诟病的“缺乏平等意识和自由理念”等特征,与现代社会显得格格不入。对于这一点,我们如将有关文献相互比较,就能够清晰地看出来。比如,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讲的是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强调君臣父子各尽其本分,后来才逐渐演变为对君权、父权、夫权的片面强调;所谓“刑不上大夫”,根据《孔子家语》中的记载,孔子所说的意思是一个尊贵的人也应该是一个高尚的人,当官的人犯了死罪贵在自裁,用不着通过用刑来进行惩罚,也是在汉代以后它才成为维护贵族特权的一个依据。
今天,很多学者包括外国学者都承认这一事实:因为有了孔子,中华民族比世界上别的民族更和睦、更和平地共同生活了几千年;当今时代,一个昌盛、和谐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立足于孔子所确立和阐述的很多价值观念。新文化运动的矛头直指孔子,是因为他在封建专制时代受到尊崇,儒学一直是统治学说。这样看来,一些当年对孔子和儒学传统持“保守”立场的人,更多看到了原始儒学的真精神;而一些对孔子和儒学传统持“激进”立场的人,则更多地看到了作为“封建专制灵魂”的那个“偶像的权威”。
回望2000多年来儒学与中国社会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内涵和价值。儒学与封建专制统治的结合,使之片面强调君权、父权与夫权,“缺乏平等意识和自由理念”,但原始儒学“正名”“修己安人”和“仁政”“德治”等核心价值观念依然深入人心。我们不应把二者混为一谈,而应更加关注原始儒学,分清“真孔子”和“假孔子”,澄清误解、明辨是非,弘扬原始儒学的真精神。
(作者为孔子研究院院长)
《 人民日报 》( 2014年04月27日 05 版)
相关专题 |
· 习近平谈孔子、论儒学 · 人民日报理论版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