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第一章  经济转型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第一节  中国经济转型的现实原因

蔡鑫 高峰 张静波

2014年04月28日16:04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授权 独家连载

中国改革开放35年来,经济保持了长期持续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普遍迅速的提高,这是一个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这种成就得益于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得益于迫切改变落后状态和对美好生活的积极向往,得益于中国政府开明的市场化经济政策和制度安排,得益于世界产业分工带来的国际经济体系融入和先进生产科技与管理体系的引入。中国的经济成就改善了人民生活,这是最大的成绩;同时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一部重要“引擎”。

中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也显著提高。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519万亿元,跃升到世界第二位;公共财政收入增加到117万亿元。参见《统计局: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519万亿元》,见人民网,20130222。尽管中国仍属发展中国家,但是按照世界银行的定义,中国人均GDP已经达到6000美元以上,意味着中国已从一个下中等收入国家进入到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从2007年到2012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22%,从世界第三位提升到第二位,其中出口额跃居世界第一位。参见温家宝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见新华网,20130318。中国确实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大国,已经深深融入到国际经济体系之中。

那么,在成绩的背后,中国经济的问题到底在哪里?只有找准了问题的所在,给中国经济正确把脉,转型之路才能顺利展开。为了直观表现出中国经济的问题,这里将举出两个产业的情况作为说明。一个是圆珠笔制造业,一个是光伏产业,这两个产业可以作为中国经济和制造业的典型代表。

位于浙江的分水镇是一个千年古镇,有1300多年的历史。这里是世界圆珠笔之乡,每年生产加工圆珠笔超过60亿支。圆珠笔从国内到国外,几乎都是中国制造,确切地说其实就是分水制造。分水制笔业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杭州制笔厂一位老职工到分水探望当知青的孩子,发现当地盛产毛竹,老百姓又很穷,在他的建议下,当地开始利用毛竹资源制笔。几十年过去了,分水的制笔业就这样从无到有,从家庭作坊开始,形成从原材料供应、生产到包装的完整生产链,发展到了800多家企业。虽然每支笔只有两三分钱的微利,但产量巨大。而薄利多销正是中国制造业的一大特点。分水制笔业可以很好地体现中国民营制造业的发展历程。

桐庐正华文化用品有限公司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家。企业创办人张正华在十几年前进入这个行业,他得以立足的主要原因是他的创新意识。他独创了一套笔迹可擦的圆珠笔油的生产配方,又成功改良了自己的中性笔生产。凭着自己独有的这两个产品,他赢得了外国品牌的贴牌生意。在世界经济危机引发订单严重下降的情况下,他的企业相对还是好过一些,每年差不多有1500万元的销售业绩。在压力面前,很多企业在产品设计上进行创新,力求提升产品的特色和档次,以期获得更高一点的销售价格。不进则退。很多没有像张正华这样做的企业就渐渐消失了。但即使有技术创新的企业,也并没有改变代工和劳动密集的特征。分水的笔远销世界各地,但在分水镇上却买不到分水的笔;因为都是代工,没有自己的品牌,不掌握自己的营销体系。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外贸订单缩水70%,分水的制笔厂一连几个月停工。完全依赖外贸销售的分水制笔业面临巨大的压力。分水制笔业相关内容根据上海纪实频道大型纪录片《大转型》中相关内容编写。该纪录片总撰稿王韧,总导演王韧、徐冠群。2012年年底播出后,获得广泛赞誉。

经过这次巨大冲击的洗礼,当地企业家逐步明确了一点,就是发展国内市场,坚持走产业转型升级之路。有多家企业开始建立自己的品牌,开始进行营销体系建设。因为单个企业的努力往往显得势单力薄,所以当地企业联合会准备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发展共同品牌。

再以中国光伏太阳能产业为例,在10年的时间里,中国光伏产业顺应了世界新能源发展趋势,几乎是从无到有地发展成为全球化程度极高、产业规模位列世界前三的新兴产业。这个行业的风起云涌吸引了经济界的极大关注。

而最为引人关注的是2012年9月6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对中国光伏电池发起反倾销调查。光伏产业虽然隶属高新技术的新能源领域,但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 “三头在外”:一是光伏电池的生产设备主要从国外进口;二是晶体硅材料主要从国外进口,2011年中国仅从德国进口多晶硅价格就高达764亿美元;三是生产的光伏产品,尤其是电池产品主要出口国外,2011年出口产品的70%以上是出口到欧盟国家。参见《欧盟对华光伏产品反倾销损人害己》 ,见新华网,20120906。

虽然中国光伏产业在某些制造技术上有领先性,但总体上缺乏核心技术优势,主要依赖高性价比赢得市场。设计产能主要考虑境外市场和国外政府补贴水平,中国国内的消费市场开发不够。不可忽视的是,作为环保节能产业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其主要产品的多晶硅生产过程中有大量污染物质产生,大量出口使得环保产品到了国外,而中国留下了大量污染物质,对这些污染物质的无害化处理有较高成本。近几年来,各国政府减少对新能源的补贴,加上全球产能过剩,在这样的不利形势下,光伏业最好的时光已经过去了。如近年欧洲各国纷纷取消和调整光伏补贴政策,多国光伏企业利润大降,很多企业亏损破产,中国企业也承受巨大压力,很多企业处于生存边缘。而一旦欧盟裁定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将造成大面积相关企业破产,数十万制造工人失业,并且于欧盟而言也会承担价格大幅上涨等相应损失,实在是“双输”之举。

分水制笔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大,做到了世界第一,分水人理应为之感到骄傲。这就像整个的中国制造业,依靠艰苦努力和聪明才智,依靠不断学习创新,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而光伏太阳能产业中国用了十年时间,从无到有,也做到了世界前三,也有理由感到骄傲。这两个产业都是中国制造的典型代表,都具有中国制造的共同特征。它们成长迅速,产品价廉物美,但市场主要在外。这两个产业看起来也有很大不同,分水笔业是传统产业,光伏产业接近于高新技术产业;分水笔业是民间独立成长,而光伏产业则得到地方政府对高新技术环保产业的大力扶持;分水笔业众多企业分散式经营,而光伏产业则必须寻求一定的规模效应,目前已有多家上市公司,产业集中度更高。两个产业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好像都已经做到了产业的极限,再发展不知何去何从,甚至都面临着一定的生存危机。

如果再考虑到占中国制造业很大比重的纺织、制鞋、钢铁等传统产业,考虑到近几年快速发展的汽车及电子产业的情况,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中国制造的一些特征和问题:第一,产量很大,但利润微薄,主要是依赖低成本竞争优势,没有占据产业链高端位置;第二,很多产业集中度不够,重复投资造成的浪费严重,粗放型增长模式未得到根本改变,环境问题突出;第三,产品附加值不高,企业核心技术掌握不多,自主创新能力有限,缺乏自主品牌,营销能力薄弱;第四,过于依赖出口市场,受国际市场变化影响很大,容易引起国际贸易纠纷;第五,地方政府热衷于大型项目投资,可能加剧产能过剩,使经济转型更加困难。

可以说,中国经济过去基本上是在埋头苦干,但世界市场就这么大,生产得多,并不意味着收入多。而随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成本上涨,世界范围内能源和原材料成本的上升,中国制造业的价格优势越来越小。与此同时,因为世界经济不景气带来的国际市场缩小和贸易壁垒,加之新兴经济体成本优势的逐步体现,中国制造继续苦干的空间确实是越来越小了,这就是中国制造不得不转型的根本原因。如果说过去我们是在苦干,那么现在我们需要苦干加上巧干。所谓巧干,实际上就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中国制造的附加值,降低消耗,降低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依赖。产业升级,主要包括科技创新和产业链升级,这些正是帮助新兴国家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因素。

在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发生之后,中国经济转型的呼声应该说是越来越高。如果说当外部市场环境好的时候,我们还可以继续以往的模式,分水镇的圆珠笔仍然可以卖到全世界,那么危机的时刻我们就做不到了。是原地等待还是断臂重生?中国政府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高污染高能耗的发展方式并不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其他新兴经济体的竞争压力,而中国日益庞大的能源需求也会加重全球能源供应紧张。同时,国际市场需要下降和可能出现的贸易壁垒也要求中国经济更多转向内需增长。因此从内外部两方面原因来说,中国政府在经济转型方面态度都是真诚而鲜明的。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为经济转型护航。全会公报指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因此,中国经济改革转型的内涵,必然包含这几个方面在内:改革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为经济转型护航,产业升级为经济转型赢得空间,创新与科技为经济转型夯实根基,绿色经济为经济转型降低消耗,内需和消费为经济转型助推动力。

赋予了上述这些内涵,可以说中国经济二次转型的大幕已经徐徐拉开。中国经济的新型模式将会以怎样的面貌出现?谁来引领中国经济转型?中国经济转型将沿着何种路径前行?我们将在下面对其进行论述。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谢磊)
相关专题
· 理论书库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