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王军:全方位寻找区域发展新动力

2014年06月04日14:43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原标题:全方位寻找区域发展新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基于对未来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稳定大势的全面深入思考和系统谋划,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提出和推动了许多全新的战略构想和战略举措,如“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等,为传统区域经济发展和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理论和实践赋予了全新的内涵,注入了鲜活的动力。

  共同建设“一带一路”打造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涉及范围极广,无疑将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活力和最具发展潜力的一条国际经济大走廊。“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体现了全球经济开放、自由、合作主旨下促进世界经济繁荣的新理念,也揭示了中国和亚洲经济合作进程中如何惠及其他区域、带动相关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新思路,更是中国站在全球经济繁荣的战略高度,推进中国与亚洲乃至欧洲和非洲跨区域合作的新举措,显示了中国不谋求排他性的区域经济大国的基本立场。

  不仅如此,中国的战略意图并不局限于用世界、地区的资源服务于当前中国的发展,而是着眼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试图在更高层次上与沿线国家打造命运共同体,在坚持市场经济驱动、秉持自由贸易原则的基础上,继续推动全球市场的开放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增长。

  也就是说,这一战略的目标,不仅反映中国的利益诉求,更兼顾沿线国家的关切,这可从三个层面来加以理解:一是致力于打造利益共同体,提升经济合作理念,关注可持续发展,实现利益共享均沾,在国际层面实现产业的提升和整合,以开放促进各国的改革转型;二是致力于打造责任共同体,除了传统安全领域之外,在信息、灾害、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公共卫生、恐怖袭击等非传统安全领域,中国也将努力开展国际合作,提升提供国际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三是致力于打造情感共同体,中国将秉承“亲诚惠容”理念,加强人文交流,以包容和尊重减少文明的冲突,实现不同文明间的和谐共处。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今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之后,又在京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此次习总书记把京津冀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从传统上的一体化转向了协同发展,可以说重视程度前所未有,魄力决心前所未有,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其经济意义在于激活京津冀,启动环渤海,在更大范围内通过区域协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打造一个全新的世界级大型城市群,真正使这一区域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第三增长极;其生态意义,在于有效治理以雾霾为代表的环境污染问题,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身心健康和切身利益问题,将京津冀打造成全国生态文明的先行区、示范区;其政治和安全意义则是从根本上确保包括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环境安全、功能安全和治安安全等在内的首都安全,消除多方面安全隐患和不确定性因素,确保首都核心功能正常高效有序运转。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要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是最近一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的一部重头戏。今年3月5日,习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为推进改革开放提出的一项重大举措。要牢牢把握国际通行规则,加快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尽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制度,加快在促进投资贸易便利、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等方面先试出首批管用、有效的成果。

  随着上海自贸区建设如火如荼的推进,全国各地相继掀起了一股“自贸区”申报的热潮,从渤海湾到长三角、珠三角一直到北部湾,从东部沿海到内陆腹地再到沿边,各个省区市纷纷抢抓机遇,利用各自优势,展开了一场围绕着“自贸区”的“竞跑”。其中,天津、广东一直呼声很高,位列第一梯队,浙江、福建、重庆、辽宁、河北、山东、广西甚至新疆等省区市也紧随其后。其背后的诉求,是地方对中央进一步简政放权让利的渴望,是试图以自贸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对外开放及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热情。

  上述国家战略,从点到线再到面,从陆上到海上再到海外,从沿海到内陆再到沿边,大开大阖,但形散神不散,实质上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是:以“国内外联动、区域间协同、外部协同与内部协同并重”理念为统领,打破单纯的行政区划甚至国界限制,把区域经济规划扩大到跨市、跨省乃至跨国,力图使生产要素摆脱行政区划束缚、在更大的区间进行流动和组合。

  全方位开放寻找区域发展新的驱动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除了经济考虑,更有政治、外交考虑,是在继续推进沿海更高层次开放的同时,推进内陆和沿边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拓展开放深度与广度,形成沿海开放和内陆、沿边开放相互协调、相互带动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力图为中华民族争取更为长远和更为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与此同时,也充分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胸怀与担当,表明我国将与沿线国家展开外部协同,承担大国责任,打造新的国际版图。这是习总书记对外经济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亦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深化拓展。

  建设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则可以看成这一大棋局中关键的一招,是我国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形势、实行主动开放战略的重大举措,表明中国仍然将对外开放作为撬动新一轮区域、甚至是国家发展和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动力。上海自贸区的建设目标是成为中国经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试验田,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以发挥示范带动、服务全国的积极作用。

  京津冀协同发展则更多的是区域协同战略在国内的体现,它既是战略驱动型的,也是问题倒逼型的,涉及到环境污染的治理、城镇化的发展、城市功能特别是首都功能的优化等多方面问题。这是中国在经济进入到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阶段,寻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区域增长新引擎的重大举措。它不仅仅是一个短期的政策推动,更是一个长期的国家大战略;它不仅仅是以发展为主题,更关注具有突破性和可复制性的体制改革;它不仅仅着眼于区域经济发展,也着眼于对外开放大局,更着眼于政治安全稳定。

  “内外联动、协同发展”理念指导未来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就是要以“内外联动、协同发展”的理念为指引,以全球视野和宏观思维来推进新时期区域协同发展。具体来看,以下六个方面应是主要着力点。

  第一,以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为核心内容,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关键和抓手,刚柔相济,着眼长远,注重内外协同,统筹协调中方利益与周边国家及相关大国关切,统筹协调国际战略和国内区域战略布局,统筹协调国内相关部门、军政商学各界及省区市,统筹协调陆上“一带”和海上“一路”建设,做好经略周边各项工作,拓展中国发展的战略纵深和回旋余地。

  第二,进一步深化改革,破除限制区域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逐步完善国家规划指导下的市场化区域协调机制;制定跨区域经济发展规划,重塑对内开放新格局,并将此作为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推动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与有效利用;推动以城市群为增长核心的区域协同战略,将城市群作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载体。

  第三,在逐步开展跨境经济合作区、边境经济区等特殊经济合作区试验的基础上,推进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工作,在沿海、沿边省份大力发展港口经济,推进自由贸易园(港)区建设,以开放促开发,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

  第四,从国家层面加强对产业发展的规划指导,有选择地重点扶持战略性企业,进而逐渐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产业群;尽快形成促进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合作机制。

  第五,优化全国人口布局,构建区域协同发展的人口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更好地服务于区域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

  第六,建立健全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财税体制,尽快在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资源税、环境生态补偿等重要领域推进市场化改革。

  (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人民论坛》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