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
导语: 时下,高招工作正在火热进行,辽宁、河南多地却接连曝出高考加分丑闻。高考加分并非新政,人们对它的态度却日益纠结。一说“公平”,社会上取消加分的呼声就会见涨。一说“正向引导”,舆论又会强调加分之益。那么,到底是什么使得中高考加分制度变了味,是否应该取消中高考加分制度,或者我们又应该如何做才能使得考试制度向着更加公平的方向发展?
熊丙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熊丙奇:政府扮演宏观管理 品德加分应由学校认可   如何认定“品德加分”?根据北京市《高考加分政策及资格审核要求》,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先进事迹、对社会有较大影响的考生须经有关中学推荐,市教委核准,市招生考试委员会批准。
  近年来,我国高考加分政策被诟病从“校正单一分数评价弊端”的初衷,演变为“加分教育”和“加分腐败”。一些教育专家认为,如果只清理高考加分,而不进行高考改革,并不能彻底消除加分腐败问题。熊丙奇认为,政府应该扮演宏观管理者的角色,品德是否加分应该由学校来认可。只有通过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才能给学校办学、学生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全文】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储朝晖:品德加分缺乏客观判断依据 很难做到评判公正 >>详细

  要彻底杜绝加分腐败现象,解决的大思路是对现有高校招生制度进行综合改革,废除高考总分录取的模式,如果能给高校完全的自主招生权,那考生的才艺具体值多少分,高校自己会做评估。然而,这个大思路可能远水救不了近火。现在可以做的,还是进一步让高考加分透明化,对高考加分可能存在的腐败零容忍。
  当务之急,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应及时介入,彻底查清辽宁、河南等地的高考加分事件,追惩背后的腐败。不能让灰色权力进一步蚕食本就公信岌岌可危的高考加分制度。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

刘海峰:高考加分有虚胖 完全取消需考量 >>详细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教授认为,传统的高考考试科目测试容易导致对体育和德育方面的忽视,加分政策是想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高考加分过犹不及。
  完全取消高考加分就又回到分数至上的情况下了。有些加分项目虽然存在作假情况,但高考加分政策有保留的必要。“拿少数民族加分项目来说,虽然有作假,但客观上来看,很多少数民族在受教育水平上确实处于弱势,这就需要在执行过程中,做到统一标准,减少人为操作的可能性。”
黑龙江大学教育系主任

王世红:辩证看待加分政策 教育要去功利化 >>详细

  黑龙江大学教育系主任王世红博士认为,对于中考加分政策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加分政策的初衷是为了照顾特殊人群以及让有特殊专长的学生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和平台,政策本身初衷是好的。但在加分政策若干年的推行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负面问题。如,教育的功利性取向问题,加分政策逐渐演化为一种追逐分数的工具。很多学生并未真正从自身的兴趣和特长出发,更多的只是看重加分这一功利目的。应当说,如果特殊才能培养的目的过于功利,势必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媒体:每一名高考加分者都应经得起检验>>详细

  如果把加分搞成了“暗箱操作”,只会增加公众、高校和社会对加分制度的反感,消解其合理性和影响力,更谈不上发挥“高考制度重要补丁”作用。而且,作为公平的维护者,主管部门如果遮掩问题,更会损及整体的社会公义。
  理顺加分乱象,处理好当前热点事件是治标,最终还得治本。一方面是体育乱加分,一方面是学生体质羸弱。其实与其给少数人加分,不如给多数人加分。高考时,不妨试点把身体素质测试纳入高考,哪怕只有10分,也能从源头上引导中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既避免学生重学轻体,又能杜绝乱象,岂不两利?

媒体:高考体育加分调查,别成为烂尾新闻>>详细

  此前,大多地方爆出的高考体育加分乱象,往往不了了之,现在公众不由担心,今年爆出的辽宁、河南的加分乱象是否也会同样结果。
  高考体育加分调查,不能再成为烂尾新闻。出事时利益均沾,出了事没人出面担责,这种状况若持续下去,加分将愈演愈烈,最终不可收拾。因此,应当在全国层面展开统一行动,通过广泛、公开的调查处理,斩断部分家长、学校、体育部门、教育部门等之间形成的特殊利益链,弥补现有制度漏洞,还公众一个公平的高考。

网友“昨夜监督员”  高考加分的管理混乱、权力寻租、问责乏力,为腐败的滋生提供了便利。一方面,要把认定高考加分资格的权力,从行政部门转向专门的教育委员会,加大惩处力度;另一方面,要探索招考分离的录取制度,落实高校的招生自主权,构建多元评价体系。【详细】
网友“唐荣军”  高考关系千家万户,影响极其重大,牵一发而动全身。高考加分乱象丛生,更是影响其公正性,并随之影响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因此,对高考加分项目的设置,必须慎之又慎;对高考加分的对象,必须审之又审;对高考加分的举报,必须彻查到底。【详细】
使用其他帐号登陆:

  对于高考加分,争议由来已久。作为一种激励方式,加分本无可厚非,也体现着相关部门在教育导向上的作用。但如果把加分搞成了“暗箱操作”,只会增加公众、高校和社会对加分制度的反感,消解其合理性和影响力,更谈不上发挥“高考制度重要补丁”作用。而且,作为公平的维护者,主管部门如果遮掩问题,更会损及整体的社会公义。
  也许有一天,我们可以建立起不以分数衡量的评价体系,考生在一个分数区间范围都可以被高校自主选择,使得弄虚作假无所遁形,也使得公平能够真正成为教育的标签。
                             【本期编辑:万鹏 实习生 陆家琪】

往期回顾

观察家

进入人民网大型理论专家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