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要顺应民心,就要变“只朝上”的“官僚文化”为“朝下看”的“底层文化”,建设一个民心所向的“底层结构”
“底层结构”是国家治理的基础
“中国道路”需要有效的制度和社会结构作支撑,现实中的关键在于广揽天下人心,改变官风民俗。中国人几千年来信仰“上天”,而“上天”与天下民心同构,并成为“天下国家”的信仰基础。像西方的“上帝”、日本的“神道”一样,“上天”的信仰超越一般宗教,实际上成为一种广揽民心的教化。得民心者得天下,朝代更替,民心所归。现在的“天下民心”,就是实现习近平同志所说的“中国梦”,即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生活在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每个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要顺应这一“民心”,就要变“只朝上”的“官僚文化”为“朝下看”的“底层文化”,建设一个民心所向的“底层结构”。顾炎武在目击朝代更替时慨然叹曰:“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整顿风俗,则教化纲纪不可缺焉。百年必世养之而不足,一朝一夕败之而有余”。黄仁宇在“大历史”中说到近现代,国民党构建了一个“上层结构”失天下,而共产党构建了一个“底层结构”得天下。今天“中国道路”能否走得通,关键仍然是“底层结构”的构建。
作为党的领袖的习近平深知人民至上、天下归心的重要,深知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所带来的危险不仅是“载舟覆舟”的千古警思,更有亡党亡国的灭顶之灾的可能。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新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袒露心扉的1500余字的演讲中,19次提到“人民”二字,话语朴实却字字千钧。十八大后,在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
“权为民所用”是“底层结构”的核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进一步将“以人为本”的“底层结构”思想作为其执政理念和执政行为的指导思想。
首先,习近平认为,“以人为本”就要权为民所用。他认为,政府的权力是人们给的,权为民所赋,因此就要权为民所用。领导干部不论在什么岗位,都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都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行使权力的最高位置,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标准,做到公道用人、公正处事。他认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在权力的行使上,就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其次,“以人为本”就要关心、尊重每个人的权利。他认为,共产党人、领导干部,要充分关心、尊重每个人的利益要求,关心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权;更加关注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等。在对人的物质权利上,习近平强调,“发展绝对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检验我们的工作成效,最终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些讲话精神充分体现了对人的生理权利、生命权利和生存安全权利等等人的物质权利的关注和尊重。在精神权利上,习近平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 “要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到公平正义。”这些论断充分体现了他对包括底层民众在内的不同层次的各个群体乃至每个人的社会权利、物质权利、民主权利和政治权利等的关注和尊重。
最后,秉公清廉,取信于民。习近平强调,“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施政者要反对和克服“朝上看”的陋习,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形成不敢腐败的惩戒机制、不能腐败的防范机制、不易腐败的保障机制,保证领导干部做到位高不擅权、权重不谋私。他还明确提出,“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如果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就有可能发生毛泽东同志所形象比喻的“霸王别姬”。
“中国梦”本质上是“底层结构”梦
习近平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本质上是建构在“底层结构”上的梦,它的实现依托于每一位中国社会公众个体梦想的实现,需要扎根于普通的个体日常生活之中才能“接地气”,从而具有其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生命力。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的,“中国梦的本质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而这种社会生命力能存续与繁荣的核心,是基于不同“个体”的深层关怀,“中国梦”所勾勒出的美好图景中,无论是以“国家富强”为核心的“国家梦”,还是以“民族振兴”为核心的“民族梦”,抑或是以“人民幸福”为核心的“人民梦”,都实实在在的突出“人”的核心价值和意义。作为“原子状”存在的千千万万社会底层个体的人,他们合理梦想的实现,成为“中国梦”实实在在的鲜活内容,任何脱离这些人的“梦想”来谈论虚幻的“中国梦”,都会使“中国梦”沦为“南柯一梦”。
更重要的是,广大底层民众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力量,只有广大底层大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民族复兴的梦想才能成真,个人的梦想才能有实现的广阔空间。因此,执政者必须始终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接地气”是“底层结构”建设成功的关键
“底层结构建设”不能高高在上,需要筑牢基础,夯实地基。从底层成长起来的习近平,自担任总书记后,虽日理万机,却不忘眼睛朝下看,心系人民群众,关心基层。据新华网、人民网等公开报道提供的信息统计,从2012年11月15日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至2014年1月的400多天时间里,共用了50多天,进行了16次国内考察调研,遍及全国1/3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七大军区,深入实际了解情况、指导工作、看望群众。从太行山深处的河北阜平到“瘠苦甲于天下”的甘肃定西,从湘西特困农村到沂蒙革命老区,总书记的身影一次次出现在贫困地区。在考察调研中,要求不封路、不封园,不清场闭馆、不过度警卫,减少陪同人员,所到之处不事先作布置,看穷苦地,吃家常菜,住普通房,与群众零距离接触;他提倡说真话、道实情,真诚面对人民群众,关心体贴百姓冷暖安危、衣食住行,与人民心连心,充分表现出了他的炽热的人民情怀。
“底层结构”建设首先需要接地气,立足基层。习近平认为,真知来自于实践,真理是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政策来自于群众,正确的政策是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创新来自于基层,改革创新是从基层中来再到基层中去。因此,底层结构建设好了,就能使决策更科学,就能构成中国独特的决策机制。正是基于这一构想,习近平深入基层一线问疾苦、察民情、接地气,与人民紧密联系、与地方交流互动,为创新理论、集中民智、改革创新提供了宏大的历史舞台。
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习近平到国家重点贫困县河北省阜平县时,深入困难群众家中,脱了鞋盘腿坐在村民老陶家的炕上,详细询问他们一年下来有多少收入,粮食够不够吃,过冬的棉被有没有,取暖的煤炭够不够,小孩上学远不远,看病方便不方便。
2013年2月2日至5日,习近平来到甘肃酒泉、定西、临夏、兰州等地,深入乡村、企业、社区,先后来到“苦瘠甲天下”之称的甘肃省定西市考察,深入偏远山村、海拔2400多米的定西市渭源县元古堆村和海拔1900多米的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村,入户看望老党员和困难群众,同乡亲们手拉着手唠家常,询问粮食够不够吃,低保有没有保证,看病有没有保障,孩子有没有学上,年货有没有备好。习近平来到甘肃兰州城关区虚拟养老院餐厅时,亲自端着盛满饭菜的餐盘轻轻递到一位退休老职工手中,亲切地说“请老人家吃饭”,并询问“饭量够不够”、“卫生不卫生”。
2013年2月8日,习近平来到北京西城区环卫中心手帕口清洁站,看望慰问最基层的一线环卫工人。他微笑着向大家问好,并同大家亲切握手,关切地询问大家的生活工作及待遇等情况。总书记深情地说,环卫工人是城市的“美容师”,没有你们的辛勤劳动,就没有城市环境的清洁美丽,就没有市民生活的安逸舒适。
2013年4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海军驻三亚部队,检阅了军舰,与官兵们亲切交谈。三亚的中午,酷热难当,习主席头顶烈日在露天广场会见海军驻三亚团以上领导干部,与大家亲切握手。视察期间,习主席攀舷梯、下舱室、上甲板,进舰载直升机机舱,了解武器装备性能,询问官兵训练生活情况,同水兵们共进午餐。他在海南亚龙湾兰德玫瑰风情产业园考察时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2013年7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先后来到河北正定县、平山县西柏坡、石家庄市区,深入农村、机关进行调研。
2013年7月21日上午,大雨倾盆,习近平挽起裤腿、撑着雨伞来到武汉港务集团码头,仔细询问公司生产、设备、建设、发展等情况,白衬衣被雨水打湿了丝毫也不在意,和工人轻松自然地唠家常。
2013年8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辽宁大连东软集团(大连)有限公司考察,认真参观了各个展台,向员工询问了很多问题,整个视察过程中非常平易近人,很随和。当有人提议要和习近平合影留念时,“哗啦”一下满大厅的员工都涌了上来,围在总书记身边,每个人都手舞足蹈,摆出石头剪刀布的夸张手势,留下了这张处处洋溢着青春朝气的照片。
2013年11月3日至5日,习近平来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同村干部和村民座谈,同大家一起商量脱贫致富奔小康之策。习近平来到一户困难村民家中,看了床铺、谷仓、灶房、猪圈,还握着主人的手,问家里的谷子有多少斤,猪养了是自己吃还是卖,并鼓励这一家人要增强信心,在党和政府关心下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美好生活。
2013年11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青岛院黄岛分院,看望“11·22”中石化输油管线爆燃事故中的伤员。总书记到病床前看望了受伤群众姜瑞芬、薛淑美、徐之泰和孙桂山,并一一询问他们的家庭状况、工作情况,以及术前术后的感觉等,伤员中年龄最大的老人薛淑美已经87岁了,严重耳背,但总书记非常耐心,老人家激动的紧紧握住总书记的手。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在山东菏泽考察时,给市、县委书记念了这幅古人留下的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习近平说,封建时代官吏尚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
……
这一桩桩,一件件,足见习近平这种“底层结构”建设的决心和行动。他曾动情地说,下基层,看了不少东西,接了地气,颇有收获。转变作风就是要打破“围城”、“玻璃门”和无形的墙,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接接地气很好。一枝一叶总关情。什么是作秀,什么是真正联系群众,老百姓一眼就看出来了。再看看党的十八大之后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停止劳教,户籍制度改革,生育政策调整,400多项审批权取消和下放,小微企业减免税,民间金融开放,公司注册取消资本金限制,放宽社会组织登记挂靠体制,设立自由贸易区……只要不带任何偏见的人都会承认,习近平着眼于“底层结构”建设、破除固化的等级制度和级差国民待遇等旧体制顽疾,所取得的成就世人瞩目。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