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婀娜
校训是一校的规诫,它约定了全体师生员工乃至广大校友需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和勉励性特征。可以说,校训是一所大学传统与精神的集中体现和凝练表达,是大学文化的支柱与灵魂,也是培育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载体。
记者对话清华大学副校长、中科院院士邱勇,听他讲述如何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记者:尽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为许多人熟知,不过,还是请您介绍一下它的来历。
邱勇: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缘起于梁启超先生在清华的一次演讲。1914年11月5日,梁启超到清华给师生作了《论君子》的演讲,他以《周易》的两个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激励学子努力成为“真君子”,自励犹如天体之运行刚健不息,果敢坚毅,奋发图强;又如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以博大之襟怀容载万物。梁启超慷慨激昂的演讲深深打动了在场师生,后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被铸入校徽,高悬于清华大礼堂的上方,成为师生共同遵守的校训。
清华校训的提出源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辟地概括了中国文化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的深刻认识与辩证的处理方法,强调人们要效仿天地、天人合一,在为学为人、立身治世各方面不断去砥砺践行。事实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重要表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集体和个人代表时指出,中华民族历来强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也提到:“坚强的意志、宽容的态度在中国文化里面起了主导作用,是一种健康的正确的思想。”正因为如此,清华校训不仅在清华师生、校友中不断传承,在全社会也广为传播。
记者:“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所蕴藏的内涵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哪些契合之处?
邱勇:随着时代发展,“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精神也在不断升华演进,涵盖了雪耻图强的爱国奉献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求真精神、海纳百川的包容会通精神和人文日新的追求卓越精神。一批批清华师生校友秉持校训精神,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条战线上无私奉献,艰苦奋斗,为国家为民族乃至人类文明创造了杰出业绩,也为清华校训精神作出了最鲜活的注脚。
当下,全社会上下都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肩负引领社会风气之先的责任,在校的青年学子更是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其价值取向决定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因此在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大学校训教育正是有着润物无声、深远持久的育人效果。
记者:您觉得该如何利用校训更好地在高校内向青年学子培育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邱勇: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积极探索大学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契合点,创新方式方法,丰富工作载体,加强校史、校情的研究和教育,开展丰富多彩、底蕴深厚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强化博物馆、校史馆、美术馆等的育人功能,拓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广泛宣传新时期优秀校友的先进事迹和精神品质,不断赋予校训精神新的时代元素,让广大师生对校训精神内涵有更加清晰的认识,进而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归属感、认同感;鼓励广大学生身体力行、知行合一,毕业进入社会后,将校训精神辐射到生活和工作的各个领域,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传播者和示范者。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精神已成为清华永久的精神力量、博大的道德力量、强烈的感召力量。她历久弥新,启迪陶冶了一代代清华人。我们要格外珍惜这一清华师生共有的精神财富,坚守传承并不断发展大学精神文化,坚持“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清华风格”的发展道路,鼓舞激励广大清华人自觉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洪流之中,作出更大的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相关专题 |
·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