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学者解读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

公方彬:习主席讲话阐明了中国文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2014年09月25日08:30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9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摄

人民网北京9月25日电 (万鹏)昨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认为,习主席的讲话给人最深刻印象,是阐明了中国文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公方彬谈到,中国文化从哪里来?一定意义上,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儒家文化,是由孔子而来。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也强调,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其实,并且不仅仅是中国文化,站到人类文明的高度看问题,世界文化的源头,一定包括孔子的思想或其文化创造。

公方彬指出,依照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观点,公元前8世纪到2世纪是“人类的轴心期”,这期间产生了一批开启人类文明的大思想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的老子、孔子,他们研究了人与人的关系,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研究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印度的释加牟尼,他研究了人与神的关系。所以说,孔子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人类的财富。如果讲文化自信,这个自信一定离不开孔子。

中国文化到哪里去?在我们确立价值坐标之时,一定不能离开孔子的思想。公方彬认为,任何文化或文明成果,特别是单个的思想家的思想,一定打上时代的烙印,甚至可以受时代局限。但开启未来仍然不能脱离历代思想家创造的思想和文化成果,这些是路标,也启示着未来。所以,我们要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必须坚持继承传统文化,尤其孔子的思想成果。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按照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创新发展孔子的思想和文化成果。也就是说,最好的继承是在创新中实现,而最有效的创新一定奠基于既有的文明成果。总之,中国要立身于人类文明的制高点起引领作用,就必须将孔子的思想和文化成果发扬广大。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学习路上
· 公方彬专栏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