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当选国家主席以来,提出了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倡议,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实现了“庄园会晤”和“瀛台夜话”等历史性会晤,中美关系取得了积极进展,中美关系中的议题也越来越多,涵盖了经济、能源、环境、气候变化、教育、科技、卫生、执法合作、两军交流等众多领域,一些地区和国际热点问题比如伊朗核问题、朝鲜半岛核问题、阿富汗问题、叙利亚问题、乌克兰问题等也被置于中美领导人案头,成为中美关系的重要议题,中美关系呈现出战略化、立体化和国际化的新特征。
在中美关系取得积极进展的同时,在一些领域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摩擦和纷争,成为中美关系中的新热点,诸如网络安全、股市波动、人权争端、人民币汇率等问题。如何妥善处理好中美关系中存在的分歧、将中美关系引入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发展的轨道,成为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中美关系发展的主题。
国事访问立规矩
自从习近平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在安纳伯格庄园达成中美共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共识以来,面对中美交往中出现的各种摩擦和问题,中美两国元首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尤其是2014年11月,奥巴马来华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中美在气候变化、两军交往和签证政策方面达成了一系列协议,稳定了中美关系的基础,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早期收获”。
然而,在2015年上半年,中美关系风波不断,在日本问题、网络安全、中国国家安全法通过等一系列问题上,中美之间的立场开始出现摩擦,尤其是在香格里拉对话会上,中美军方代表之间的争论更是让全世界感到不安,中美关系要求构建更加透明的互动游戏规则,以稳定中美关系的战略基础。
围绕筹备习近平主席访美,中美高层进行了密集的穿梭外交,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和中美两军交流等众多对话管道取得了数百项合作成果,在中美关系摩擦中注入了强劲的合作动力,稳定了中美关系的合作势头。习近平主席正是在中美摩擦与合作并行不悖的背景下踏上访问美国的行程,其最主要的使命就是通过和美国政府、商界以及社会各界进行广泛交流和沟通,增信释疑,聚焦合作,面向人民,开创未来。从根本上来说,习近平主席访美就是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中美关系制定指导性意见,通过国事访问为中美关系进行顶层设计,以引领中美关系航船前进的方向。
合作共赢成基调
在双边关系问题上,习近平主席在访美期间毫不回避中美之间存在的分歧,从中美合作的存量着手,下大力气澄清中国的战略意图,向美国社会各界传递中美合作共赢的积极信号。在中美双边关系问题上,经济合作和网络合作是两大重点。在习近平主席访美的第一站,习近平主席积极回应美国舆论对中国在经济、网络安全等领域中的质疑,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中国将继续深化对外开放,大力推进国际合作,欢迎包括美国企业在内的国际资本对中国投资。习近平还参观了波音公司和微软公司,参加中美企业家座谈会,会见了出席第八届中美互联网论坛的双方代表,为中美工商界吃了“定心丸”。同时,中美在互联网对话与合作方面加强沟通,达成了一些共识和默契。此外,中美新型军事关系也是一个新的亮点,中美在“海上交规”的基础上达成“空中交规”,对稳定中美关系是一个重大利好。
在地区热点问题上,中美的合作也有重大进展。由于中美积极互动,在伊朗核问题上已经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在朝鲜半岛核问题、阿富汗问题、叙利亚问题等地区热点问题上,习近平和奥巴马也进行了坦诚的对话,中美在地区问题上的有效合作,有助于稳定地区国际形势,为中美关系提供了战略合作的框架基础。
在全球性问题上,中美在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等领域中的合作也在更高水平和更深层次展开。今年是联合国成立70周年,中美在联合捍卫二战胜利成果、提升联合国地位和作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进行了新的合作,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开始在联合国框架内找到了新基础,尤其是在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和环保合作方面取得的新进展,有助于加强中美合作共赢的基础。尽管中美在国际货币基金、世界银行和亚投行等问题还存在一些障碍,但共同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方面,中美共同利益大于竞争利益。此外,在世界卫生组织框架内中美在应对西非埃博拉疫情方面进行了很好的合作,共同抗击了埃博拉的蔓延,稳定了全世界的信心。
不难看出,在全球化时代,中美关系共同利益大于竞争利益,中美关系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基础。只要中美双方坚持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扎扎实实推进中美在各个领域中的建设性合作,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未来就一定是光明的。
良性互动是关键
习近平主席对美国的国事访问,为中美关系规划了发展的路线图。当前,中美应该从现实可能着手,从发展以互利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入手,从眼前面临的事情做起,脚踏实地逐步推进中美关系沿着良性互动的轨道前进。在当前和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中美要坚持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原则,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着重解决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为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奠定基础。
一是相向而行。中美两国应该牢牢把握共同利益,坚持以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原则稳定中美关系大局,在重大的战略判断和战略方向上要相向而行,不要相互拆台,而是应该相互补台。中美两国应该推动各种重大倡议越走越近,而不是渐行渐远,即使在短期内难以取得根本上的一致,但两国都要探索适当向对方开放若干窗口,比如在双边投资协定、服务贸易协定、反腐败和追逃追赃合作等问题上保持合作势头,深化务实合作,逐步将中美关系向着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方向逐步推进。换言之,中美即便是无法合作,也不至于一定要走向对抗,而要保持沟通窗口,完善对话管道,全力夯实中美新型国际关系的基石,筑牢中美关系稳定发展的坚固堤坝。
二是战略沟通。无论是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和最大发达国家,还是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对国际社会有影响的国家,中美两国都已经超出了两国政府所能管辖的双边轨道,也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多边轨道,成为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关系网络。在这一中美关系网络中,存在着政府对政府、政府对民间、民间对民间等众多管道的沟通,中美已经开辟了包括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中美商贸联委会、中美科技联委会、中美省州长论坛等超过80多条对话管道,对话所涉及的问题非常广泛,在每一条对话管道中都有大量的问题需要沟通和交流,不仅在双边贸易、投资、知识产权、能源、环保、两军交往等双边问题上需要反复磋商,而且在伊朗核、朝鲜半岛、阿富汗、埃博拉、亚太事务等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也要保持密切沟通和协调。所有这些战略沟通和对话机制都有助于丰富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战略内涵,也有助于缓解甚至解决困扰中美关系的各种矛盾和摩擦,尤其是准确把握彼此的战略意图,避免发生战略误判,避免做出各种错误的战略决策。
三是管控分歧。近年来,中美两国在台湾问题、西藏问题、网络安全、伊朗核问题、朝鲜半岛核问题、钓鱼岛问题、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问题等众多问题上存在分歧,美国批评中国“过于自信”、“傲慢”,渲染“中国军事威胁论”和“军事力量不透明”,屡屡给中国施压,在网络安全问题上不惜将争端升级。所有这些分歧如果缺乏有效的管道和机制进行管控,就会演变成为中美关系的地震源。为此,中美双方应本着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精神,通过建设性方式处理分歧和敏感问题的管控分歧,将分歧纳入各种对话机制中,保持畅通的互动沟通,甚至必要时由最高领导人直接出面,为维护地区局势发挥积极和建设性作用。中美之间有分歧、有矛盾、有竞争并不可怕,甚至从一定意义上也是必要的,关键在于中美的分歧矛盾不要失控,而要保持在有规则、有秩序的框架内,这就要求中美扎实推进新型国际关系建设,以互利共赢的精神管控好矛盾和分歧。
四是同守和平。在历史上,中美作为盟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共同抗击日本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结成了深厚的战斗友谊。后来尽管受冷战影响,中美有过一段不愉快的历史,甚至在朝鲜半岛等地兵戎相见。但是,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表明,和平是中美两国和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标,是中美关系最大的红利。当今世界并不安宁,地区热点麻烦不断,比如阿富汗问题、伊拉克问题、伊朗问题、叙利亚问题、乌克兰问题、ISIS问题等,所有这些问题仅靠某一两个国家根本无能为力,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因此,中美新型国家关系要求中美两国应确立同守和平的信念,相互呼应,携手共进,共同为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国际局势而努力。尤其是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美两国应在同守和平上取得新的进展,在国际社会中做出表率。
五是共促发展。在经过金融危机打击后,美国经济经过多年努力,正走在缓慢恢复的轨道上。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一员,中国在金融危机的不凡表现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中国之所以决定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也是出于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实现自身发展的双重目的。因此,在发展问题上,中美的目标是一致的,没有什么根本性的矛盾,推动地区合作和经济发展,符合中美两国和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即便中美在治理规则和世界经济秩序上存在不同理解,中美在推动世界经济规则改革上也存在水平和质量上的差异,但这并不影响中美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的合作,比如关于加快双边投资协定、深化经济贸易合作、推动共同科技研发和加强在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合作等。因此,包括“一带一路”在内的众多发展问题上,中美关系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共促发展,中美新型国际关系要求两国着眼于共同利益,通过深化各领域的合作,推动两国经济共同发展,这才是中美关系真正的落脚点。
总之,面对中美合作日益深入和全球化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中美两国应以新型国际关系为起点,坚持以互利共赢的精神指导中美关系发展,先从中美容易合作的共同利益着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通过实实在在的“早期收获”成果向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未来稳步前进。中美两国应抓住习近平访美所达成的各种共识基础上,在中美构建新型国家关系上迈出实质性的一步,以稳定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方向,稳定世界和平发展的大局,这是中美两国人民和国际社会所共同期盼的。
(作者: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
相关专题 |
· 《前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