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素华
2016年10月27日14:52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长征的原因
1965年3月24日,毛泽东对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代表团说:“我们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外国人认为二万五千里长征很光荣,我们也说光荣,没有被消灭掉。可是,那是犯了错误的结果,三十万军队剩下了二万五千人。这就有收获了,头脑清醒了,高兴了。想一想,为什么会如此?就是因为犯了错误。这时候,腿说话了,因为腿发痛,路走多了。这就是我们犯的错误。于是我们清算了错误。”
1965年8月5日,毛泽东会见印度尼西亚共产党中央主席艾地时,又说:“后来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现在全世界都说二万五千里长征伟大,你们相信吗?我是相信,又不相信。那是因为犯错误,不得不跑,跑的结果,三十万人只剩二万五千人。这时我们就得到教训。长征走了一年,剩下的人不多了,但这些人是很宝贵的。”
毛泽东的这两段话是事隔近30年之后讲的,多少带点调侃的味道,但他说的是实情。1987年5月12日,邓小平也说:“我们为什么要长征?长征是被迫进行的。”长征是党犯错误的结果,是党和红军被迫退出根据地转移,一路上寻求建立根据地不果,而北上陕甘找到落脚点的结果。
恰恰是这两年的磨难和考验,使红军表现出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谱写了中国革命史的光辉篇章;使党和红军认清了形势,总结了经验,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长征时的心情和感受
1958年12月21日,毛泽东对自己的诗词作注说:“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1960年10月22日,斯诺问毛泽东:在你一生中,当你观察中国革命的命运时,哪个时期使你感到是最黑暗的时期?毛泽东说:“我们是有过那样的时候的,比如,打败仗的时候,当然不高兴。我们打过败仗的。在长征中,我们的人员减少了,当然也不高兴了。但是总的来说,我们觉得是有希望的,不管怎样困难。那时的困难主要不在外部,而是在内部。张国焘闹分裂,那是最大的困难。”
这三段话表露了毛泽东同样的心境,那就是在长征期间他的心情是十分沉重的。
在没有根据地做支撑,一路奔袭,常常与数倍于己的敌人作战,大家的心情肯定是沉郁的!但是也带来另外一种感受:
1957年1月27日,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又谈到长征说:“柯庆施同志讲,要想尽一切办法。这个话很好,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困难。……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不算很大,有什么了不起呀!比起万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总要好一点吧。长征途中,在过了大渡河以后,究竟怎么走呢?北面统是高山,人口又很少,我们那个时候提出要千方百计克服困难。什么叫千方百计呢?千方者,就是九百九十九方加一方;百计者,就是九十九计加一计。……只要想尽一切办法,困难是可以解决的。”
长征的意义
关于长征的意义,毛泽东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谁怀疑我们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谁就会陷进机会主义的泥坑里去。”这是一段非常经典的论断。它形象直白、朗朗上口,已被很多读过它的人牢牢记住,长征也因此在人们心里更加鲜活。
这个论断是毛泽东1935年12月27日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提出来的。事隔9年之后,1944年5月21日毛泽东在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上说:“当一九三五年冬季中央苏区红军长征到陕北时,只剩下七千人,成了‘皮包骨’。我们当时说长征是胜利了,长征是播种机和宣传队,留下的这点力量,不要看轻了它,它的发展前途是很大的。当时有些同志发生悲观情绪,其实是很不符合实际的。”
这里提供的信息是,当红军到达陕北时,并不是人人看好革命的前景,也不是对长征有着很高的评价,在党和红军里是有一些悲观情绪的。李一氓回忆说,陕北人民看见来了一支队伍,感到很迷惑,说他是中央红军呢,一个个破衣烂衫,瘦骨嶙峋。有的光着脚,有的穿着草鞋,穿得衣服颜色不一,很单薄、很烂,连老百姓穿的都不如,实在像一群叫花子。这就是红军到达陕北的狼狈形象。8万红军从一个南方的鱼米之乡被追赶到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的陕北,而且只剩下7000多人,个个“皮包骨”,破衣烂衫的,因而有些人发生悲观情绪,也是可以理解的。难得的是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并从战略上看问题。毛泽东提出红军在陕北找到落脚点就是胜利,接着讲了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等一大篇道理。他还郑重宣告,中国共产党有领导战争的能力,红军的人数虽然少了,但剩下的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骨干,因而变得更强了。
事实证明,毛泽东的判断是正确的,红军的队伍虽然缩小了,但它经历了艰苦磨炼,它的骨干还在。同时,恰恰是在长征中,中国共产党正确解决了关乎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三个全局性问题,其一是引领红军向哪里去的战略方向问题,其二是使党和红军摆脱被动局面的军事指挥问题,其三是结束“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问题,实现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从组织上、思想上确保了红军长征的胜利,也为党和红军胜利开辟未来奠定了基础。这之后党顺应历史的发展,抓住每一个机遇,阔步向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直到夺取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
(作者单位:中央文献研究室)
(摘自《毛泽东思想研究》2016年第1期)
来源:《红旗文摘》杂志
相关专题 |
· 《红旗文摘》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