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理论期刊>>《红旗文摘》>>每期精选

治理“为官不为”的思考

徐月高

2017年01月17日16:28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一些干部“为官不为”已成了一个突出问题,各级党委对这个问题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把情况搞清楚,把症结分析透,把对策想明白,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不等不拖、辩证施策,争取尽快扭转。

“为官不为”,古来有之,史不绝书。宋神宗时期,“三旨相公”因为庸碌无为在历史上传为笑谈。清康熙年间,吴桥县令常三乐由于“孺弱不振”被朱批撤职。纪晓岚曾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寓言“公堂木偶”挞伐“为官不为”,可谓讽刺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走进历史深处,反思典型案例,不免感慨系之。

当下,“为官不为”重出江湖,一些干部感叹管束多了、监督严了,借口“为官不易”,索性“为官不为”。有的眼见无利不想为,有的本领恐慌不会为,有的担当缺乏不敢为,有的得过且过无所为,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些“为官不为”的表现,实质是懒政庸政怠政,是为官之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决不能对“为官不为”现象听之任之,必须出重拳、下猛药,着力加以治理,以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励他们更好地带领群众干事创业。

树立理想信念,让干部“为官想为”

理想信念是“总开关”,集中体现着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些人之所以“为官不为”,是因为他们模糊了为官从政的目的,淡化了宗旨意识.忘记了公仆责任。防治“为官不为”,必须刨出错误思想的根子,着力解决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一要切实加强党性教育。“为官不为”是党性不纯的表现。党员干部平常时刻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时刻豁得出来,靠的就是党性的力量。要把党性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夯实“为官想为”的党性基础,增强“为官想为”的党性自觉。二要不断加强宗旨教育。“为官不为”从实际上看,是宗旨意识淡化、私心作怪所致。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为官不为”就会无处遁形。要深化宗旨教育,帮助党员干部端正为官从政的目的,使他们真正弄清楚“入党为什么,当官干什么,身后留下什么”。三要持续加强政德教育。德是为政之基,也是为政之魂。一些干部之所以“为官不为”,是因为政德出了岔、闹了病。那些“遇到矛盾就躲,遇到问题就绕,遇到困难就推”的干部,缺乏的就是政德。要把政德教育与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树立共产党人的为政之道,把“为官有为”视为本分,把“为官不为”看作耻辱。

端正用人导向,让干部“为官愿为”

导向问题历来至关重要,为“有为”干部撑腰鼓劲.就要树立“有为者有位,无为者失位”的导向,让有作为的干部受尊重、受重用。谁在“为官不为”,就让谁不再有位。一要坚持好干部标准。“为官有为”是践行好干部标准的集中体现,信念坚定是“为官有为”的价值基础,为民服务是“为官有为”的根本目的,勤政务实是“为官有为”的基本要求,敢于担当是“为官有为”的鲜明特征,清正廉洁是“为官有为”的必要条件。二要落实“四有”要求。“为官有为”者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他们都是有“心”人,也就是“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心中有党,才能坚守忠诚;心中有民,才能心系群众;心中有责,才能敢于担当;心中有戒,才能守牢底线。三要强化“四个不唯”。只有坚持“四个不唯”,才能让干部勇于作为、敢于作为。坚持干部推荐提名“不唯票”,让民主测评更加公平;坚持考试比选“不唯分”,让竞争选拔更加科学;坚持干部使用“不唯年龄”,让干部干事创业愈发积极;坚持考核评价“不唯GDP”,让干部考核更加科学。

加强执纪问责,让干部“为官必为”

有勤而无廉,政失之于公;有廉而无勤,政失之于慵。为官不廉是腐败,“为官不为”也是腐败。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就没有资格当干部,就应摘帽子、撤位子。一要明确责任知“无为”。要建立“权力清单”,明确权力边界、规范权力运行,做到有权必有责;建立“责任清单”,细化责任归属、确定具体责任承担者,做到责罚措施具体化;给出“负面清单”,明确不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越界就会触电踩雷。二要科学评价定“无为”。改进干部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工作,完善群众评议、谈心谈话、实地考察等办法,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不胜任、不称职、不作为的具体情形、认定标准,让“为官不为”者露出马脚、现出原形。三要严肃问责罚“无为”。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人。问责一人,可以警醒一片。只有严肃惩处“为官不为”,使庸官难过“上岗关”、懒官难过“考核关”、太平官难过“群众关”,才能唤醒“为官不为”者的“装睡”。要加大“为官不为”查处力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追究一起。出现普遍性“为官不为”现象的,还要追究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责任。现在,一些干部不怕批评教育就怕实名曝光,要公开问责结果,指名道姓公开批评,让“为官不为”者失面子。要通过各种措施,使干部“为官必为”。

强化正向激励,让干部“为官乐为”

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既要有“刹车”系统,又要有动力系统。防治“为官不为”,既要严肃问责,堵后门、清旁门;也要强化正向激励,开前门、走正门。一要让能干事的干部有奔头。把干部的实际付出、工作实绩与晋升使用、绩效收入挂钩,让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舞台、有甜头,让磨洋工、吃大锅饭、混日子的人有压力、没市场。要更加关心重视基层干部,加强人文关怀,疏解其心理压力,落实好县以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保障干部按规定享有正常的福利待遇,增强基层干部的职业归属感,做到从严管理与关心爱护相结合。二要为想干事的干部充电加油。打铁还需自身硬,绣花得要手绵巧。“为官有为”需要意志和勇气,更需要能力和素质。艺高才能人胆大,有了硬本领才能干成事。面对“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面对不断涌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谁都没有现成的办法,谁都不是“万事通”。要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在知识空白、能力盲区、经验弱项上开展针对性培训,力戒“一锅煮”“大呼隆”。尤其是,对不胜任现职干部要进行“回炉淬火、加钢锻造”,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三要为敢担当的干部撑腰壮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面对深水区的改革和风险期的挑战,因为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和主观世界的局限性,干部在创新试验和工作实践中难免犯错走偏。“洗碗效应”表明,干事越多,犯错几率也会增大。对那些在探索实践中受挫折、有失误的干部,不能不问原因、不顾过程,简单地撸位子,“一棍子打死”;要尝试建立容错免责机制,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帮助干部总结出错原因,主动纠偏改错,减少影响和损失,最大限度地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不能让他们既流汗又流泪,既伤身又伤心。

(作者为中国人事报刊社总编辑)

(摘自《党建研究》2016年第7期) 

来源:《红旗文摘》杂志

(责编:杨文全、谢磊)
相关专题
· 《红旗文摘》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