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8月10日09:37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协同推进高校思政工作路径探索
摘要 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须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书育人和学生健康成长全过程,做到责任与使命、教学与管理、内容与形式、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实现多渠道、多角度、多格局的育人目标,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效果。
关键词 协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系统性、整体性、长期性的特点,需要高校、家庭、社会各部门“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1],形成共同参与、合力推进的协同效应。这就要求,整体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性,把责任与使命、教学与管理、内容与形式、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坚持责任与使命协同,培育思想政治工作者全心育人精神
高校教师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者、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然而,部分高校教师理想信念滑坡,使命感、责任感弱化,甚至在课堂上成为西方“普世价值”的“传声筒”“留声机”。
要扭转这一局面,须增强高校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培育该群体孜孜不倦地全心育人精神。一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做到真学真信真用,使自己真正成为以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战士。[2]二要把教书和育人、言传和身教、经师和人师相统一,把明道、信道与传道作为高校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的神圣使命,并一以贯之的笃定和坚守;在潜心问道上须勤用心,学理研究上须肯费心,答疑解惑上须耐心,争做以责立身、以用立学、以爱施教且有立场、有担当、有爱心的合格教师。三要强化教师协同育人意识,高校思政课教师、学校德育部门及教学服务、后勤保障部门间应在立德树人目标指引下,共担育人之责,切实做到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落实同步,为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坚持教学与管理协同,构建思想政治工作全员育人格局
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当一手抓教学、一手抓管理,而且两手都要硬。但是,长期以来,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教育与管理部门各自为政,不仅未能形成齐抓共管的有效格局,而且还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碎片化。
要解决这一问题,须教学与管理“两手抓”、同步走,构建思想政治工作全员育人格局。一要加强领导,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相互合作,凝聚合力,比如,有条件的高校可成立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或分管思想政治工作副书记担任组长,其他校领导担任副组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组织部、宣传统战部、学生工作处、团委、教务处等党群机构参与,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大思政”协同育人格局。[3] 二要优化队伍,增强教职工协同意识。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师等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之间的协同合作,专业教师精心育人,管理部门服务育人。三要整合资源,充分利用各种育人资源,努力实现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华丽转身,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科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质课、专业课“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让“思政味”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坚持内容与形式协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全覆盖育人效果
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要抓好“内容”这一核心要素,同时也不能忽视“形式”这一基础要素。以往,由于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内容”与“形式”间辩证关系认识不深刻、不到位,致使重“内容”轻“形式”,重“理论灌输”轻“寓教于乐”,重“照本宣科”轻“实践感悟”,致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与实效性大打折扣。
为此,一要抓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室、教材、教师三个关键阵地协同育人,切实推进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邀请国内知名专家编写课堂教材,精心指导青年教师讲授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适应新时代需要,更加符合师生认知规律;革新教育方式,变说教式为说理式,变灌输为互动,变课内为课外,把课讲灵活,让学生受益。二要抓住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与营造健康向上文化环境阵地的协同育人,既要结合育人使命和时代特点,又要结合学生思想动态和认知规律,开展更接地气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使校园环境的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育人价值达到和谐统一,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标识、校训校规、纪念馆、名人名师的育人功能。三要抓住传统媒介与现代网络新媒体阵地的协同育人,发挥广播、报纸、书籍、电视、宣传橱窗等传统媒介的作用,同时关注互联网时代青年师生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思维模式的变化,积极探索互联网+思政工作模式,注重用好用活网络载体,充分运用“两微一端”、QQ、微信、网络论坛等网络工具,抢占、巩固网络阵地,搭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空间。
坚持理论与实践协同,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全方位育人目标
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目前,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块显著“短板”是理论与实践脱节,一方面过于注重理论灌输而忽视社会实践,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说自话,照本宣科,对社会现实问题关注不够,阐释力不强。另一方面,往往忽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没有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上升为系统地有说服力的理论体系。
理论与实践协同,就是要知行统一,既要坚持受众的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又要引导受众唯物辩证地认识理论与实践。理论课堂上应注重开展生活情景模拟体验活动,日常生活上强化社会实践能力锻造,见习实习上强化团队精神和团体实践的自我检验,实现从课堂灌输理论到参与社会实践的全程体验化育人模式的转变。要在实践方法维度上重视多样化,明确社会实践方向与主题,创新实践形式,坚持教师讲授、学生讨论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参观学习与现代慕课微课相得益彰,让师生在共同参与中教学相长。要在实践目标维度上注重贴近性,切近学生思想、生活,坚持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把参与社会调研、生产实习纳入学生培养计划,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
(唐顺利 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长沙师范学院讲师;本文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面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 2015MZD045 阶段性成果。)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7年第8期
相关专题 |
·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