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分享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7·26”重要讲话精神)

从历史经验看科学判断形势

双传学

2017年09月27日07:4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习近平同志在“7·26”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强调重视形势分析,对形势作出科学判断,是为制定方针、描绘蓝图提供依据,也是为了使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图安。这一重要论述源于对中国共产党成立96年、新中国成立68年、改革开放39年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对于我们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总结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可以看出科学判断形势对党和人民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性,有利于我们把思想进一步统一到党中央对形势的科学判断上。

科学判断形势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功的宝贵经验

科学判断形势是我们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也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功的宝贵经验。

我国革命成功的重要经验。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上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前期,党内少数领导人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坚持“城市中心论”,几乎使中国革命陷入绝境。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立足敌强我弱的现实,科学判断形势,创造性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科学分析我国民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二重性,把握住国际国内的有利条件,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和平赎买的理论,成功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功的基本保证。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我们还知之甚少。当时,毛泽东同志敏锐地觉察到苏联模式存在的一些弊端,提出了“以苏为鉴”的主张,逐步确立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央依据对国际国内形势的科学判断,提出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我国改革开放成功推进的重要前提。“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对世界大势的把握上,邓小平同志以宽广的国际视野和深邃的战略洞察力,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新判断,为我国改革开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对国情理解上,我们党提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论断,确立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在此基础上,我们党领导人民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我们党形成了科学判断形势的一整套思维方式和有效方法

科学分析判断形势,需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运用科学思维方式和有效方法,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培养战略思维。只有具备战略思维,才能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正确把握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方向。邓小平同志多次提到:“毛主席曾经指出,我们党历来是重视战略的,部队的战士、伙夫都重视战略,只要把战略形势讲清楚,问题就好办了。”这也说明,战略思维只有为广大干部、群众所接受,才具有强大生命力。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把国际道义与人民利益高度统一起来,给人民讲清“唇亡齿寒”的道理,激发亿万民众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强烈斗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打出了军威、国威,维护了国家安全,彰显了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战略思维能力。

增强辩证思维。只有具备辩证思维,才能科学分析矛盾、善于解决矛盾,抓住事物关键、找准工作重点,深入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增强辩证思维,首先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分析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既要看到成绩和机遇,又要看到困难和挑战,还要预测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矛盾。抗日战争初期,针对“速胜论”“亡国论”等错误论调,毛泽东同志详尽分析敌我双方强弱对比及其转化,得出持久战的科学论断,为全国军民提供正确指导思想。增强辩证思想,还要善于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七七事变”后,毛泽东同志认为中日民族矛盾取代国内阶级斗争上升为主要矛盾,创造性地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主张。

注重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与基础,也是科学判断形势的手段和保障。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强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调查研究就是向群众请教、了解客观实际的过程,也是破除迷信和教条主义束缚的关键。大革命失败后,我们党为什么选择在井冈山开辟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同志是这样回答的:“整个的罗霄山脉我们都走遍了;各部分比较起来,以宁冈为中心的罗霄山脉的中段,最利于我们的军事割据。”同样,邓小平同志提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思想,与他对一些国家的实地考察分不开。

树立世界眼光。世界眼光是一种看问题、做事情、想办法的广阔胸怀、视野和境界,其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看待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1956年,毛泽东同志发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其中,第十个关系就是“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后来,他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不断打开我国外交局面,赢得世界人民广泛尊重。邓小平同志确立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充分体现他深邃的历史思维和宽广的世界眼光。他认为,“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增强忧患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的醒世警言。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的政党,正是因为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担当,才能不断引领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发出“决不当李自成”的警告,提出坚持“两个务必”、警惕“糖衣炮弹”袭击。对外开放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活力,但也给党风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改革开放初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邓小平同志还强调“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的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所有这些,都充分彰显共产党人强烈的忧患意识。

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对形势的科学判断上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同志指出,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提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大政方针和行动纲领,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

提出“三个牢牢把握”新要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三个牢牢把握”是习近平同志在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变革基础上提出的新要求,其要义是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描绘蓝图与发展愿景提供依据。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三个牢牢把握”新要求,就要辩证地看待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变”与“变”的有机统一,以“不变”来增强发展的战略定力,以“变”来观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形成“四个伟大”新概括。习近平同志强调,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这就把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同伟大梦想联为一体,形成了“四个伟大”的理论新概括。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我们党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前提、基础和保障。离开建设伟大工程,就不可能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压倒性态势,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巩固,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理念。人类社会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同时,人类也正处于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全球发展鸿沟日益凸显,局部冲突时有发生,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恐怖主义、难民危机、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正是基于对世情的科学判断,习近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社会的认同度不断上升,已写入联合国决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正在成为推动人类和平发展的价值共识。

(作者为新华日报社总编辑、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 人民日报 》( 2017年09月27日 07 版)

(责编:程宏毅、杨丽娜)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