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 心
2020年07月01日15:57 来源:《求是》
3月29日,春暖花开时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浙江考察调研,当天下午,他即赴生产建设第一线,了解企业复工复产情况。总书记此行释放出鲜明信号,受到海内外广泛瞩目。总书记再次亲临战场第一线,立足国内外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新的重大变化的实际,深入部署推进一手抓抗疫、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策略的贯彻落实。这就标志着,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全国上下展开了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加快复工复产新的攻坚战。这也标志着,疫情打不倒中国,中国一定能赢得“双胜利”!
一、夺取“双胜利”是一项硬任务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激动人心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确保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使中华民族实现梦寐以求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告别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要埋头苦干实干,完成这些目标任务就胜利在握。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也清醒地看到,完成这些目标任务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还有不少短板弱项需要通过艰苦努力才能得到加强。比如,养老、托育、教育等公共服务存在不足,国内债市、股市、汇市、楼市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风险隐患,部分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存在短板,猪肉等重点民生商品价格上涨过快,等等。特别是,我国还有52个贫困县、2707个贫困村和551万贫困人口没有脱贫,而且都属于深度贫困,脱贫难度非常大。所以,总书记反复提示全党全国人民,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绝不是轻而易举的,还需要我们全力以赴,尤其需要应对各种各样重大风险的严重挑战。
新年伊始,全党全国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发起了决战决胜全面小康、脱贫攻坚的伟大总攻。历史的道路从来不会像北京的长安街那样平坦通达,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全国人民做好应对重大危机的警示,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所证实。无可讳言,全国性的疫情给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带来了许多新的严重困难,一时间,人们终止了行进的步子,放下了手中的劳作,工厂停工,农田休耕,市场寂静,生产生活被迫骤然按下了“暂停键”。后果很快显现,1—2月,我国生产、消费和进出口均受到严重影响,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和消费服务业所受冲击较大,不少中小微企业、餐饮企业生产经营面临严重困难,主要经济指标出现大幅度下降;一些贫困地区出现了劳动力外出务工受阻、扶贫产品销售困难、扶贫项目开工不足、挂职干部和驻村工作队难以到岗等问题;境外疫情呈加速扩散蔓延态势,世界经济贸易增长受到严重冲击,我国疫情输入压力持续加大,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链恢复面临新的挑战。
面对叠加而来的困难挑战怎么办?关键时刻,困难关头,习近平总书记登高望远,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号召、作出部署:必须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两战都要打,两战都要赢。方向明确,道路正确,军心稳定,群情振奋,万众一心奋力夺取“双胜利”。“双胜利”是今年必须完成的硬任务,也是不容易完成的硬任务,新老困难叠加,未知风险叠加,不可控因素叠加,这些都需要在战“疫”过程中逐一化解。抓防疫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民负责、对世界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担当,不能有丝毫松懈;摆脱贫困、实现全面小康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鼓舞人心、机会难得,也不能有丝毫懈怠。这两项任务都是必须完成的硬核任务,都是必须夺取的重大胜利,只能做好,决不能退缩。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清醒认识当前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复杂性,增强统筹抓好各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指示精神、战略部署,立足于中国的实际,立足于世界的趋势,立足于科学的分析,立足于亿万中国人民奔全面小康、脱千年贫困的无穷力量,清晰而透彻地阐明了中国经济的光明面,给中国人民以巨大的信心,也给世界以鼓舞和力量。对于全党全国人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进一步深刻认识到国内外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新的重大变化,把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抓紧抓实抓细,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大宏观政策对冲力度,有效扩大内需,全面做好“六稳”工作,动态优化完善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措施指南。经过更加艰苦的拼搏奋斗,中国人民一定能够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奋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确保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二、夺取“双胜利”稳步推进、成效明显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科学把控疫情变化趋势,因时因地因情及时部署各项防控工作,采取超强举措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决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各地区各部门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向好态势不断巩固和拓展,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从中央到地方,迅即从多方发力,化解复杂矛盾,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从科学调配医疗力量和重要物资,到集中力量控制重点地区疫情;从确保所有患者应收尽收,到加快科技研发攻关;从严防输入性风险,到加强疫情防控国际合作;从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到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从抓好春季农业生产,到加紧推进脱贫攻坚任务;从切实保障基本民生,到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到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全国一盘棋,上下齐努力,针对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有的还是创造创新性举措。这些举措既涵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又着眼于完成重点任务、解决突出问题;既体现了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又明确了责任分工,便于落实落细,为夺取“双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从中央到地方,遵循疫情防控规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当疫情在国内呈现蔓延之势时,迅速整合力量、全力抗击疫情,对进出疫情防控重点地区人员实行严格管控,把疫情防控作为各地区各部门的头等大事和最重要的工作,人们顾全大局,作出牺牲,很多生产经营、娱乐消费活动按下了“暂停键”,全国所有社区成为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当疫情形势出现积极变化,防控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后,在毫不放松做好疫情防控重点工作的同时,建立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有序推动复工复产,使人流、物流、资金流有序转动起来,畅通经济社会循环。当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本土疫情传播基本阻断、国外输入性风险增加时,实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防控策略,科学精准做好重点地区疫情防控工作,落实落细外防输入重点任务;同时,加快打通堵点、清除障碍,积极有序推动复工复产。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从中央到地方,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疫情形势趋缓后,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适时提出分区分级的差异化防控策略,区分疫情防控重点地区和非重点地区,采取不同的防控举措。武汉和湖北是全国疫情防控的主战场;北京作为首都,安全稳定直接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因而这些地区属于疫情防控重点地区。重点地区严格社区、通道、口岸管控,做好应急处置的场地、物资、人员等各项准备,防控聚集性、输入性感染,并根据防控形势的变化积极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其他大多数地区属于非重点地区,按照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原则,以县域为单元,确定不同县域风险等级,分区分级制定差异化防控策略。其中,低风险地区的防控策略是外防输入,防止疫情形势出现反弹,同时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集中精力加快推进脱贫攻坚等工作;中风险地区依据防控形势有序复工复产;高风险地区集中精力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目前,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已成为低风险地区,一方面,健全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常态化防控机制,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要求,完善并及时启动相关防控预案,坚决防止疫情反弹;另一方面,以省域为单元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打通人流、物流堵点,放开货运物流限制,加快推进全面复工复产。
今天,疫情防控形势日趋向好的斗争实践证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和各项措施科学精准、切合实际、坚强有力,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这些成效来之维艰,异常宝贵,也进一步坚定了全党全国人民夺取“双胜利”的信心决心,为最终取得“双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以武汉为主战场的全国本土疫情传播基本阻断,各地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截至3月28日,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达到了98.6%,企业人员平均复岗率达到了89.9%,中小企业复工率达到76%。受疫情冲击较大的消费服务企业复工复产也在提速,截至3月26日,餐饮、住宿、家政企业复工率分别达到80%、60%、40%左右。重灾区湖北省也在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后,遵照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指示部署,积极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努力恢复生产生活秩序,3月底,湖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超过了95%,人员平均复岗率约为70%。浙江更是走在前头,早在2月26日,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复工率已达99.8%,浙江的经验就是在坚决防控疫情的条件下,让员工尽快返岗,通过多种方式接回大量员工返岗,采取多种办法帮助企业复工复产。随着各项政策措施逐步落地和新的政策举措不断出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定加速步入正常轨道,不断释放出被压抑的巨大潜能。
三、夺取“双胜利”具备充分有利条件
疫情刚刚在国内蔓延时,不少人对中国能否战胜疫情心存疑虑,对中国经济的走势担忧日增。随着中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日渐积极向好态势,人们对中国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的信心越来越强。国际社会也对中国的疫情防控高度赞赏,并对中国的发展充满信心。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称赞,“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得到全面快速应对”,“武汉零新增病例给世界以希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表的文章认为,中国经济出现了令人安心的正常化迹象。不少权威机构和权威人士也纷纷表态,看好疫情过后的中国经济向好大趋势。中国夺取“双胜利”的信心和底气从何而来?
我国有实现“双胜利”的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夺取“双胜利”奠定了雄厚物质基础。比如,我国在较短时间内组织生产出大量急需的医疗防护物品,口罩生产从极度紧缺到2月底日产量突破1亿只,一个月时间产量增长了11倍;医用防护服从1月28日的日产量不足1万套增至2月24日的33万套。截至3月5日,国家医疗物资保障组通过各种渠道调入湖北省医疗救治设备38类6.5万台(套),其中呼吸治疗类设备2.2万台(套),充分满足湖北医疗救治需要。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超过100万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总数超过890万张,为全国医疗救治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比如,在疫情防控中,我国全力抓好农副产品生产、流通、供应组织工作,做好煤电油气等供应,保障全国生活必需品市场总体稳定。1—2月,我国基本原材料生产平稳,生铁、粗钢、平板玻璃、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分别增长3.1%、3.1%、2.3%和2.2%,天然气日均产量同比增长8.0%,太阳能发电增长12.0%。有这样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就一定能战胜困难,赢得“双胜利”。
我国有实现“双胜利”的发展势能。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讲,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这次疫情冲击,再次表明如大海一样的中国经济,有抵御暴风骤雨的强大韧性和回旋余地。事实已经证明而且还会不断证明,疫情的冲击是短期的、总体上是可控的,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我国仍处于经济“后发优势”的集中爆发时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具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企业链基础扎实,供应链体系健全,产业配套能力强;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能力显著增强;具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强大国内市场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只要采取科学有效措施,把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就一定能战胜困难,赢得“双胜利”。
我国有实现“双胜利”的制度优势。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夺取胜利的根本制度保障。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一指挥下,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汇聚起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强大力量,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大的综合优势。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国家、制度的根本目标。为了人民的利益,必须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为了人民的利益,必须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两场战役,统一于“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共同的崇高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就优在这一制度的本质是代表人民利益、保障人民利益的。正因为如此,疫情一发生,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疫情防控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着力完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机制,奋力解除全体人民的疾病医疗后顾之忧,全力以赴保障患者得到及时救治;同时,总书记强调,要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把各方面的力量凝聚起来,把各方面的资源调动起来,集中全社会力量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有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保证,就一定能战胜困难,赢得“双胜利”。
我国有实现“双胜利”的思想引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这一科学经济思想,系统总结提炼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用以指导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正是在这一科学经济思想的指引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产力极大解放,生产关系不断完善,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经济体制改革持续全面推进,对外开放深入发展,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高,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家经济发展步入高质量发展新境界。坚定不移继续坚持以这一科学经济思想为指引,更好认识和运用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水平,从我国经济基本特征出发,在不断巩固和拓展疫情防控成效的同时,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就一定能战胜困难,赢得“双胜利”。
四、在夺取“双胜利”中化危为机、创造新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来说,是一次危机,是一次大战,也是一次机遇,是一次大考。“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挑战和机遇总是相伴而生的,从一定程度上说,“危”有多大,“机”就有多大。关键在于要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机遇。只要坚决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科学应对,抓紧抓实抓细各项举措,就不仅能够夺取“双胜利”,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而且能够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交汇中,开辟发展新境界,创造国家和民族新辉煌。
加速公共卫生领域补短板带来新机遇。这次疫情暴露出我国在公共卫生设施、应急能力建设、医疗卫生资源投入结构、物资储备体系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已明确提出,要从体制机制上创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举措,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按照这一要求,我国将进一步加大公共卫生与防疫基础设施、运营体系、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力度,提高公共卫生领域的供给质量;进一步加强应急物资储备,调整和优化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健康生活需要,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创造和扩大内需。虽然这次疫情对我国总需求的短期冲击巨大,但一些新的有效需求也在疫情防控中得到激发。中央为应对疫情冲击而采取的逆周期调节政策会有助于稳住和扩大内需,比如正在部署的加强包括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还要进一步看到,疫情防控及疫后恢复必定会带来新的投资和消费:疫情过后人们会在一段时期内进行“补偿性消费”;疫情防治和疫后重建都会投入巨量的人力物力;受到疫情刺激的一些新消费会加速释放,如医疗健康消费、线上生活消费等;疫情冲击也会带来一些新兴产业的投资增加,如对数字经济、无人车间的投资;疫情蔓延会把部分服务业需求留在国内,如出境旅游将被国内旅游更多替代;疫情也将极大地影响全球供应链,在国内疫情率先得到控制的情况下,大量的外需订单甚至国际产业链完全可能向中国转移,中国企业有能力为世界各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等等。
倒逼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在疫情冲击下,一些企业借机优化商业模式、管理模式、办公模式及合作模式,反而有可能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当前,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正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疫情防控期间,线上线下形成一体,几乎覆盖了粮食、蔬菜、水果以及其他一切生活物品的需求,十分生动地体现了在非常时期新业态、新零售的有效性和优越性。疫情过后,这些新业态、新零售将得到进一步发展,电子商务将迎来整体升级换代的良机。
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这次疫情,也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场大考。一方面,疫情防控彰显了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优越性和有效性,世所罕见的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效率得以彰显,疫情防控阶段性重要成效令世界称赞,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鼓舞了全球信心,等等。另一方面,疫情防控中也暴露了一些不足。比如,在城市公共环境治理方面还存在短板死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依然存在,一些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明显跟不上,等等。通过及时修改完善法律法规、优化关键物资生产能力布局、强化问责等,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能够促进我国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治理能力进一步提高。
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在疫情防控中,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毫无保留地同各国分享病毒信息和防控经验,开展药物和疫苗联合研发,并向出现疫情扩散的国家提供无私的力所能及的援助。中国的行动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也推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和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作出的贡献、表现出的大国担当,必将在世界上拥有更多的真心朋友,赢得更加友好的国际环境和更大的国际回旋余地,开辟出更为广阔的国际经济和科技合作空间。
磨砺和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征中战胜了无以计数的大灾大难,灾难从未能折服中华民族。多难兴邦,绝地奋起,中华民族惯于把灾难作为砥砺伟大民族精神的磨刀石。在这场抗疫斗争中,“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家国情怀激荡在神州大地、海内海外,爱国主义成为危难时刻凝聚人心、激发斗志的强大精神支柱。在这场抗疫斗争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成为真真切切的“守望相助”、真情奉献,集体主义精神得到最好诠释。在这场抗疫斗争中,“以人民为中心”,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成为最强音,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深入人心。在这场抗疫斗争中,中国人民充分表现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刚健有为、仁厚慈爱精神,充分表现出道德自律、法律自觉、尊重科学、关怀人类等精神,大疫大灾面前,生产生活有序,社会秩序平稳,线上线下、人流物流信息流高效运转,让全世界见证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崭新精神风貌。在抗疫斗争中得到进一步锤炼的伟大民族精神,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
相关专题 |
· 《求是》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