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建新
2024年08月19日16:42
人们每当谈论起毛泽东诗词,首先会想到它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纵横捭阖、气势恢宏的豪放风格,感叹它慷慨激昂、雄浑豪迈、直抒胸臆、荡气回肠的审美特征。毛泽东诗词也蕴含着苍凉沉郁的悲凉凄苦、浓郁忧愤、沉思孤寂、千虑填胸。豪放恰似激流奔腾,一泻千里;沉郁仿佛海底潜流,厚重深沉。1927年,中国革命处于危急关头,毛泽东的心境极其复杂,《菩萨蛮·黄鹤楼》是毛泽东诗词中写得最为凝重沉郁的作品,表现了青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遭遇重大挫折时的苍凉心境和坚定意志,体现出毛泽东壮怀激烈和愈挫愈勇的政治家品格。
山雨欲来风满楼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于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国共合作的决议。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孙中山主持召开了有共产党人参加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建立了国共两党合作的统一战线。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北伐军所向披靡,迅速席卷了半个中国。随着革命的深入,一股以蒋介石为首的政治暗流蠢蠢欲动,革命危机四伏,蒋介石限制共产党、篡夺国民党领导权的阴谋步步得逞。更为严重的是,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对国民党右派的反革命行径一再妥协退让,对工农群众的革命运动不断进行压制和阻挠。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4月18日,他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并宣布武汉国民政府为非法。蒋介石叛变后,陈独秀等人又寄希望于汪精卫和唐生智,企图仰仗他们的势力东征讨蒋,这一希望很快成为泡影,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已经危如累卵。
1926年12月初,33岁的毛泽东抵达武汉。他担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在武汉建立了中央农委办事处。1927年1月4日至2月5日,毛泽东实地考察了湖南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的农民运动,写出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3月,毛泽东在武昌创办了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毛泽东积极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但他的正确主张,屡屡遭到陈独秀的排斥和压制。4月27日至5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提出一个农民运动决议案,主张解决农民急需解决的土地问题。大会没有采纳,甚至没有进行讨论。
毛泽东预感国内革命形势将会突变,一场血腥劫难即将来临,而自己的正确主张又不被中共中央所接受,他对中国革命的前途与命运焦虑万分。在一个阴雨天,毛泽东迈着沉重的步伐,伫立于黄鹤楼旧址,面对茫茫楚天,滔滔江水,忧心郁愤,心潮起伏,吟成了深沉而激昂的《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号,总题为《旧体诗词十八首》,此词题为《黄鹤楼》,未标明写作时间。同年1月29日《人民日报》转载。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毛主席诗词》时,此词题为《菩萨蛮·黄鹤楼》,标明写作时间为“一九二七年春”。
这首词现在所见存留作者五件手迹。其一,词末写有“调寄菩萨蛮登黄鹤楼一九二七”字样,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的《毛泽东诗词手迹》(线装书局2001年8月版)收入此件。其二、其三、其四均无标题。其五,标题为《菩萨蛮》。五件手迹均是竖写,无标点符号。
五件手迹,有一句还有一件手迹,费枝美、季世昌著《毛泽东诗词新解》(中央文献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12月版)一书介绍,系由他人将其一手迹中“把酒酎滔滔”的“酎”字改为“酹”字而成。1985年2月11日《北京晚报》刊登的萧关《毛泽东同志改错字》一文介绍:1957年初,该词发表后,复旦大学中文系二年级学生黄任轲、江苏省泰县一个小学校长、福建省南平县的读者陈治等人,专门致信毛泽东,指出《菩萨蛮·黄鹤楼》中“把酒酎滔滔”中“酎”字,应该用“酹”字。毛泽东看完后,让中央办公厅秘书室给他们回信,告诉他们所提意见是对的。
此外,“黄鹤知何去”一句,《诗刊》1957年1月号发表时句末为逗号,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毛主席诗词》时改为问号。“心潮逐浪高”一句,《诗刊》1957年1月号发表时句末为句号,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毛主席诗词》时改为感叹号。
千古共赋黄鹤楼
《菩萨蛮·黄鹤楼》的题目是“黄鹤楼”。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城西蛇山上的黄鹄矶北端,濒临万里长江。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因流传着驾鹤成仙的神话而得名。这里风景秀丽,自古有“天下绝景”之美誉,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一诗更使其名扬四海。历代屡加重修。清光绪十年(1884年),黄鹤楼毁于大火,仅余攒尖铜顶一座。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湖北巡抚端方在黄鹤楼故址附近修建两层西式红色洋楼,称“警钟楼”。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湖北军学界筹资于蛇山建风度楼和抱冰堂,张之洞题写“奥略楼”三字作为楼匾,游人习以之为黄鹤楼。现存建筑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重建于1985年。
《菩萨蛮·黄鹤楼》通过对登临黄鹤楼旧址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描写,深刻反映了1927年春大革命所面临的严峻形势,表现了作者对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深深忧虑。林克在《忆毛泽东学英语》中写道——1957年5月21日,毛泽东在学英语休息时说:“《菩萨蛮·黄鹤楼》是描述大革命失败前夕,心潮起伏的苍凉心境。”1958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毛主席诗词十九首》的书眉上对《菩萨蛮·黄鹤楼》批注道——“心潮: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八月七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击,从此找到了出路。”
“苍凉”,本义是荒芜悲凉,有寒凉、凄凉、凄惨之意。如唐代皎然《集汤评事衡湖上望微雨》“苍凉远景中,雨色缘山有”;宋代苏轼《浴日亭》“已觉苍凉苏病骨,更烦沆瀣洗衰颜”;明末清初顾炎武《言州归祚明戴笠王仍潘柽章四子韭溪草堂联句见怀二十韵》“苍凉悲一别,廓落想孤栖”。毛泽东笔下的“苍凉”,是一种寒凉心境,也是一种悲怆诗境。犹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悲慨》:“大道日丧,若为雄才。壮士拂剑,浩然弥哀。萧萧落叶,漏雨苍苔。”《菩萨蛮·黄鹤楼》笔力苍劲,一任胸中激愤喷发而出,为之浩叹,为之忧伤,浸透着深沉的寓意、真切的感怀、旺盛的激情和磅礴的力量。
词的上阕写景。登高望远,茫茫沉沉,莽莽苍苍,自远而近,宏伟壮彩。“茫茫九派流中国”,“茫茫”,指时空的悠远广大之貌。“九派”,与《七律·登庐山》“云横九派浮黄鹤”中的“九派”所指相同,毛泽东曾于1959年12月29日致钟学坤的信中作出解释:“九派,湘、鄂、赣三省的九条大河。究竟哪九条,其说不一,不必深究。”“中国”,指中国中部地区。“沉沉一线穿南北”的“一线”,指京汉、粤汉铁路。“流中国”与“穿南北”,一水一陆,恰成对称。“烟雨莽苍苍”,春天阴云密布,烟雨蒙蒙,景色迷茫。“龟蛇锁大江”,汉阳的龟山和武昌的蛇山隔江对峙,封锁大江。“茫茫”“沉沉”“莽苍苍”“锁”,几个字眼令人感到压抑,充分烘托了撼人心魄的悲剧氛围,准确地表达了毛泽东对大革命遭受挫折和失败的苍凉迷茫、沉重压抑之感。整个上阕,寓情于景,动人心魄,凸显了悲剧美的震撼和魅力。
词的下阕抒情,倚危把酒,怀古思今,应物斯感,由境及心,豪放深沉。“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化用唐人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句,一则点题,再则借鹤去楼空的典故,表达作者沉重的心境。但这里所要表达的感触与崔颢吊古怀乡的心情并不相干,只是用黄鹤楼逸事作为一种陪衬,透露出“一时不知如何是好”的处境和忧愤。作者不关心黄鹤飞往何处,而是揪心于“游人处”的困境与转机。“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于悲愤中奋起,以酒酹江,寄情江涛,心潮翻滚,沉郁中透出刚强,叹惋中发出誓言。这是毛泽东在挫折中勇毅,在危难中抗争的心迹,也是他诗风雄浑的感情基础。
一样酒酹两样情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词有词眼。“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一句,是这首词的词眼。而要读懂这句话,关键是要把握“酹”的中国文化意味。“酹”并非常用字,毛泽东出现“酎”字的笔误也在情理之中。“酎”是名词,指反复酿制而成的醇酒;“酹”是动词,指把酒洒浇在地上,是古代用酒浇在地上祭奠鬼神或对自然界事物设誓的一种习俗。《后汉书·张奂传》有:“以酒酹地。”李白《山人劝酒》有:“举觞酹巢由,洗耳何独清。”
很多人是通过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一句接触到这个“酹”字的。苏东坡出身书香门第,但一生仕途坎坷,长期处于新旧两派激烈斗争的夹缝中,壮志难酬。《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于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三年,虽不是他最落寞潦倒的时候,但也正值人生失意之时。该词是苏东坡豪放词风的扛鼎之作,描写的景物阔大深邃,堪称“视通万里”;追溯的历史波澜壮阔,可谓“思接千载”。然而,从故国神游一回到眼前现实,苏东坡又黯然神伤。苏东坡“酹江月”,祭奠的对象是什么呢?是不可逆转的早生华发?还是郁郁寡欢的壮志难酬?不难想见苏东坡生不逢时,有志无成,心有不甘的无限哀婉。“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结语,使奔放的诗情戛然而止,偃旗息鼓。全词感情以热情讴歌心中的崇高理想开始,以抒写内心理想破灭的苦闷告终,由高昂转为落寞,令人不胜唏嘘。
毛泽东的“酹滔滔”与苏东坡的“酹江月”,形式上类似,而实质上迥异。毛泽东所“酹”的对象,不是易逝的流年,不是个人命运的沉浮,而是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以及被屠杀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在中国文化习俗中,酹酒,还有着壮士出征的“壮行酒”意味,不仅有化悲痛为力量的刚毅,更有“一个人倒下去,千百个人站起来”的勇猛。只有同时理解到祭奠酒和壮行酒的双重寓意,才能真正领略到毛泽东临危不惧、愈挫愈勇、斗争到底的革命家本色。正如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所说,面对大革命失败的挫折,面对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
清代沈德潜《说诗日卒语》有云:“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苏东坡是立于非古战场之地故国神游,以局外人身份抒发思古之幽情,表达人生不如意之慨叹,所思所虑跳不出感时伤怀的“小我”。毛泽东则是作为革命者置身于大革命的风口浪尖审视现实,引发对革命危局的沉郁焦虑和对前途命运的深邃思考。很显然,毛泽东之“酹”所抒发的感情,不是拘于个人境遇浮沉而生发的“小我”之情,而是共产党人为了革命理想不屈不挠、浴血奋战的“大我”之情,体现出崇高伟岸的非凡境界。
《菩萨蛮·黄鹤楼》一气呵成,含蓄而凝重的风格,沉郁而高昂的基调,雄浑而充盈的气势,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幽深豪迈的美感。“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把全词所言之景、所抒之情,均收束其中,如激流归大海,既收得尽,又含不尽之意,将整首词的情感基调由“悲凉”提升到“悲壮”,令人精神为之一振。据说,当日与诗人同行的杨开慧听了这首词后说:“润之,这首词真好,前几句太苍凉了,后几句一变而显得昂扬,激动,我听了心绪也难平。”毛泽东说:“目前武汉的这个局势,叫人心绪怎么静得下来!不过,我想,办法总会是有的。”
(来源:《中国青年》杂志2024年第15期,作者系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授、副院长、一级巡视员,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
点击查看“毛泽东诗词中的青春意气”系列其他文章
相关专题 |
· 汪建新专栏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