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分享

【光明时评】以小善举助力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

徐畅

2024年12月27日08:20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光明时评】以小善举助力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

【光明时评】

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应该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呈现活力和秩序的有机统一。最近,浙江杭州临安太子尖推出了一项“无痕山野”净山行动,游客在太子尖赏景之余帮助捡拾沿途的垃圾,每一袋带下山的垃圾都可以兑换一杯咖啡。活动推出以来,不仅参与的游客越来越多,民宿、村镇志愿者等纷纷施行善举,共同守护和谐美丽的社会大环境。

当前,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意义重大,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占据重要位置。

小善举彰显“人人有责”的治理理念。在社会治理领域,“群众主体性”是基本准则、“公共参与性”是核心追求、“行动自主性”是重要条件,共建才能共享并达成共识。更重要的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基层公共事务越发呈现出多面向、强关联、跨边界等特征,难以仅仅依靠例行式或常规性的科层管理方式加以应对。这一客观现状也决定了,汇聚民智、激发民力才是社会治理的本质要义。进一步而言,理念难以成于朝夕之间,群众公共参与的素养和能力也非自然可得,而是需要在点滴小事中习得。浙江嘉兴桐乡于2019年率先启动“三治融合”积分管理工作,对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行为进行细化和量化,并实行积分考评管理。在此基础上,依托广泛开展“好人”“最美”诚信模范、星级家庭等评选活动,将公共参与的意识与责任经由家庭或族群传递到个体,提升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我效能感,充分激发社会治理潜在活力。

小善举蕴含“人人尽责”的治理路径。首先,社会治理不限于社会自治,甚至也不限于对社会领域的治理,它包含了各社会主体协同运行的内涵。协同不仅是社会治理的题中之义,也一直内嵌于国家的政策主张之中。再者,有益经验只有固化为行动常态才能持续释放效能,这便是制度化路径。浙江台州黄岩村村民于1998年开始自发探索以“三化十二制”为基本框架的乡村治理制度体系,即村级组织运行规范化、村民自治法治化、村务监督民主化以及与“三化”相配套的十二个操作层面的制度,以制度之治推进乡村振兴。最后,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方面大展作为。浙江杭州西湖群众可通过“浙里办”等端口登录西湖码实现“码”上呼,选择“我要报”“我要帮”“助企业”“助基层”反映诉求,提出有关社区建设的意见建议。社区同步组建楼道、网格、社区三级共同在线的“民情微群矩阵”,民意诉求直接传达给社区干部和社工,实现“微群呼”。

小善举展现“人人享有”的治理结果。群众的获得感始终是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具体地说,获得感包含客观获得和感知成本两个部分。如果群众享受到心仪已久的基本公共服务,但在他们的认知中所得服务成本过高且承担负面压力与情绪,那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群众对治理结果不满意。实现“获得”与“感”有机统一的关键在于用心,即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更好为群众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浙江杭州余杭将外卖小哥、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视为城市主角,营造出积极友爱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新就业群体深知民情地况、反应灵敏高效等优势,吸纳他们参与社会治理,并根据其参与的时间和程度,既给予一定的物质激励,也对优秀事迹进行广泛宣传,逐步增强了这一群体的获得感、荣誉感。新就业群体在付出和获取中由社会管理对象逐渐转变为社会治理主体。

人民群众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无限的创造力。只有群众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管理者与群众的关系才能从“你和我”变成“我们”,从“我要做”变为“一起做”,真正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

(作者:徐畅,系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省“八八战略”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责编:黄瑾、刘圆圆)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