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建設美麗中國 實現永續發展——訪中央黨校教授李宏偉
2012年11月21日13:43   來源:河南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提升的文明要求

記者:在這個時期提出生態文明建設,有何迫切性?

李宏偉:我們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到如此重要的戰略位置,有著深刻的國際國內背景。

首先,生態文明建設順應了人類社會文明進程的必然要求。人類文明脫胎於原始文明,經歷了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現在正處於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演進的轉型期。人類上下約萬年的文明發展歷程告誡人們,人類的經濟社會活動不可超越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閾值。20世紀上半葉發生在英、美、日等工業化國家的“八大公害事件”,就暴露出工業化導致的嚴重環境問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人類開始了生存與發展的深刻反思和艱難探索。一些有影響的國際環保組織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相繼成立:1968年“羅馬俱樂部”成立﹔1971年“綠色和平組織”成立﹔1972年召開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喚起了各國政府對環境問題的關注﹔1992年在巴西裡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使可持續發展理念得到了最高級別的政治承諾。20世紀后半葉以來,加強環境保護、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逐漸成為全人類的共識。由此可見,建設生態文明已經成為一種國際化潮流。

其次,生態文明建設是破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難題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年均經濟增長率達到9.8%,幾乎是同期世界發達國家的3倍,但由於我們實行的是粗放式的增長方式,靠的是高消耗、高投入,是以付出巨大環境資源代價換取的高增長。因此,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集中出現。

從資源瓶頸的情況來看,我國資源總量小,人均耕地、林地、草地面積和淡水資源分別僅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43%、14%、33%和25%,主要礦產資源人均佔有量佔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分別是煤67%、石油6%、鐵礦石50%、銅25%。2010年,我國石油、鐵礦石、銅等資源的對外依存度均超過50%,潛在風險日益加大。由於我國仍處於高速發展過程中,對耕地、石油、天然氣、淡水、鐵礦石、有色金屬等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加上經濟增長方式尚未實現根本性的轉變,投入產出的效率不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緊缺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嚴重。從環境污染狀況來看, 2011年,我國廢水排放中化學需氧量(COD)排放總量、氨氮排放總量均位居世界前列。全國大江大河有近四分之一的監測斷面超過劣V類水體水質,90%的城市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七大水系總體為輕度污染,湖泊(水庫)富營養化問題仍突出。2011年,我國城市大氣環境質量有11%的城市超標,城市大氣環境以可入肺顆粒物(PM 2.5)污染為主的混合型污染問題日益突出。截至2011年底,現有水土流失面積356.92萬平方千米,佔國土總面積的37.2%。全國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325140.6萬噸,綜合利用量僅有199757.4萬噸,其中還包含很大一部分是利用往年的貯存量。

需要指出的是,生態惡化開始引發社會穩定問題。最近幾年因環境問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每年都在快速遞增。特別是今年四川省什邡市的百億元鉬銅項目、江蘇省南通啟東的王子制紙排海工程項目和浙江省寧波市鎮海的PX項目因公眾環境訴求表達不暢,紛紛遭到群眾抗議。這些事件最后皆以政府宣布放棄項目的建設告終,這對政府的公信力造成很大的損害。

由此可見,如果任由目前的生態危機繼續下去,不但我國經濟建設的成果會大打折扣,而且將增加不穩定因素,激化社會矛盾﹔不但會殃及子孫后代,而且將直接威脅到當代人的生存。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我國現代化進程中不得不解決的一個重大課題。

(責編:張湘憶(實習)、趙晶)

相關專題
· 十八大報告解讀專題
· 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