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
齊東向
2012年11月26日09:16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實現這“兩個全面”的目標,關鍵是推動“兩個加快”,即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報告提出了推動“兩個加快”的五項要求,第一項就是“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這一突出位置,不僅表明改革將繼續成為發展新時期的重大主題,更要求我們必須正確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這一核心問題,不失時機地全面深化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增強發展的動力與活力。

一、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

回望30多年前。1978年,剛剛從“文革”浩劫中走出來的中國面臨“向何處去”的重大歷史關頭。經濟體制的弊端與政治運動的沖擊,使得中國深陷於短缺的經濟、貧困的經濟、僵化的經濟,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越來越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已經難以為繼。就在這一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復興的列車風馳電掣,國家的面貌日新月異。黨中央在著手調整國民經濟的同時,開始了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懈探索,對於改革的方向、目標、模式的認識,也在實踐發展和反復探討中不斷提高。1982年,黨的十二大明確了“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指出社會主義經濟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強調充分發展商品經濟、發揮市場調節作用﹔1987年,黨的十三大提出“新的經濟運行機制,總體上來說應當是‘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機制”。伴隨著解放思想的進程,經濟體制改革的方向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接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但是,“社會主義是計劃經濟,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的陳舊觀念依然相當牢固。

回望20年前。歷經14年的探索實踐,改革的核心問題越來越明顯地集中在如何正確處理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如何在宏觀調控下更加重視和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1992年初,鄧小平同志到南方視察,發表了中國改革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南方談話,深刻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這一精辟論斷,使我們對計劃與市場關系的認識實現了重大突破。這一年秋天,黨的十四大召開,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利於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就從根本上破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納入不同社會基本制度范疇的思想束縛,跳出了理論教條與現實生活相脫節的窠臼,為經濟體制改革找到了一個全新的目標模式,也由此奠定了當代中國新的基本經濟制度框架。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確解決了關系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一個重大理論問題,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歷史性貢獻。

回望10年前。黨的十六大召開之際,我們面臨的國際環境和國內條件都發生了廣泛和深刻的變化,我們擁有了前所未有的物質技術基礎、體制機制基礎,以及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等各方面的有利條件,同時也面臨著大量突出矛盾和問題,諸如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難以為繼,社會管理和建設還不適應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化,等等。這些問題發生在從生產力到生產關系、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各個領域,出現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個方面,且相互交織,錯綜復雜。2003年,胡錦濤同志在江西考察工作時提出“要牢固樹立協調發展、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積極探索符合實際的發展新路子,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此后不久,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作出《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進一步明確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和任務,這就是“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增強企業活力和競爭力,健全國家宏觀調控,完善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體制保障”。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改革全面推進,經濟制度創新與政治制度、文化制度以及社會管理制度的創新相互支撐,推動著中國的改革航船駛向更遠、更壯闊的前程。

二、推動發展進步的成功實踐

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就是要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和活力,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在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在改革開放30多年一以貫之的接力探索中,中國人民大踏步趕上了時代潮流,走上了奔向富裕安康的廣闊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充滿蓬勃生機,中華民族巍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這些年,我們黨銳意推進各方面體制改革,使我國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偉大歷史轉折。我們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農村雙層經營體制,形成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形成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制度,形成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市場對資源配置發揮基礎性作用的經濟管理制度。在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不斷深化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以及其他各方面體制改革,不斷形成和發展符合當代中國國情、充滿生機活力的新的體制機制,為我國經濟繁榮發展、社會和諧穩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卓有成效的改革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從1978年到201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由3645億元增長到47萬億元,年均實際增長10%左右,是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長速度的3倍多,經濟總量上升為世界第二﹔我國進出口總額由206億美元提高到36421億美元,已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出口國、第二大貿易進口國和外商直接投資流入國、第五大對外投資國和最大的新興市場。2011年,我國經濟總量佔世界的份額提高到10%左右,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20%,在國際地位與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也隨之上升。我們依靠自己的力量穩定解決了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主要農產品和工業品產量已居世界第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推進,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成就令人欣喜,經驗尤須總結。2008年12月18日,胡錦濤同志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系統闡述了改革開放“十個結合”的寶貴經驗,即必須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起來﹔必須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同堅持改革開放結合起來﹔必須把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同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結合起來﹔必須把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發展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必須把推動經濟基礎變革同推動上層建筑改革結合起來﹔必須把發展社會生產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結合起來﹔必須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必須把堅持獨立自主同參與經濟全球化結合起來﹔必須把促進改革發展同保持社會穩定結合起來﹔必須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結合起來。這“十個結合”,是我們黨使一個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擺脫貧困、加快現代化進程、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重要經驗總結,是極為寶貴的財富,在未來發展道路上更要倍加珍惜和自覺運用。

(責編:李晨陽、程宏毅)

相關專題
· 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