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駕馬車”齊頭並進拉動我國文化經濟快速發展
發展文化首先要找好文化的出路,就像生產商品首先要找到銷路一樣。最明智、最理性的態度就是從文化出路來謀劃文化項目,這種思路也就是常說的倒逼思路,或者稱倒推思路。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三條出路倒推出文化經濟發展的四條思路:
(一)圍繞民生辦文化,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改善和豐富民生是發展文化的首要目的和任務,也是文化的第一出路。現在人們有一種誤解,認為把一些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就是要把文化事業的規模壓縮到最小。這種認識不符合文化事業的發展趨勢和努力方向。實際上,文化事業需要而且應當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對大眾文化生活的覆蓋面應該越來越大,而且文化事業的內涵應該越來越豐富,提供給大眾消費的內容也應該越來越多,同時,文化事業的質量和水平應該越來越高。如果按照這個方向和目標推動文化事業的發展,我們看到,目前,我們在民生文化方面的欠賬還很多,補欠的措施不僅僅是在城市裡面建圖書館、博物館、文化中心,而且還要把文化送到或者引到城市社區、農村村寨、邊防哨所,讓人民群眾能方便地讀書看報,聽廣播看電視,欣賞公共文化產品,參加公共文化活動。巨額的文化欠債就是寬廣的文化出路,補欠主要靠政府投資,同時也要鼓勵企業和個人贊助,投資公共文化事業不是沒有經濟效益的白消耗,而是可以產生加倍經濟效益的高回報投入,用於公共文化的全部投資都會立刻轉化為建筑、建材、裝璜、設備等傳統經濟產業的增加值、利潤和稅收,立刻轉化為圖書報刊、廣播電視、軟件創意等文化產業的增加值、利潤和稅收,特別是公共文化事業能夠對經濟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因此,各級政府應當加速發展公共文化事業。發展公共文化事業就是發展經濟,更是經濟的轉型升級,不要以為這是白投入,圍繞民生辦文化,這是發展文化的“民生導向”。
文化經濟和其他經濟一樣,需要政策支持,而且文化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經濟,更需要重點扶持。政府應該從四個方面為文化經濟發展提供政策支持:首先是准入支持。需要政府進一步解放思想,降低門檻,讓更多的企業和個人能夠投入到文化經濟的生產和銷售中。第二是稅收支持。文化作為一個新興的產業,還處在發展階段,政府要給予稅收方面的支持,在一定的時期內或者不收稅,或者減免稅,直到它成長起來。因為我國的文化投資市場目前還不發達,以前沒人干過,文化消費市場還沒有培育起來,所以文化投資還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冒險性,因此在這方面需要稅收支持。第三是金融支持。政府應當出台各種各樣的政策,使文化企業比較容易地得到資金上的支持。其中要特別鼓勵企業用文化產品出口,我們國家在對外貿易上,多年來一直是順差大國,外匯儲備越來越多,但是在文化貿易上是逆差,而且逆差嚴重。過去為了創收,我國曾出台過很多政策鼓勵出口創匯,隻要對這些政策加以補充、修改、完善,就可以對文化出口形成支持。第四是人才支持。一個人才從體制內到了體制外,要保証他的待遇,如評職稱、評榮譽專家等應該一視同仁,這就是人才的支持。
(二)圍繞市場辦文化,引導促進文化消費
文化經濟的發展需要發展著的文化消費,消費觀念改變消費習慣,要打通消費通道,就必須大力建設文化市場。綜合來看,我國大眾文化消費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三方面:第一,文化消費習慣還沒有形成。在日常生活中,花錢消費文化還沒有成為常態,如過去我們看戲、看電影,經常是集體包場作為福利安排。劇團、電影院是事業單位,也不太講究經濟效益,票價不高。結果使人們養成一個習慣:你送票我就看,你不送票我就不看。這種消費習慣和觀念阻礙了文化經濟的發展。第二,基本的文化消費觀念還沒有確立起來。當前,在居民的消費支出結構中,文化消費支出的比例還比較低,即使是城市居民,絕大部分家庭和人口的文化消費主要是看電視,其他的文化消費非常少。在農村,文化消費更是嚴重不足。如果哪一天文化招待(如看戲、看電影、看展覽、參加沙龍、參加文化聚會等)成為最高級別招待客人形式,那麼大眾文化消費就會更突出地成為文化經濟發展的巨大推動力。第三,文化消費渠道還不通暢。比如現在有些地方搞文化產業的大躍進,頭腦發熱,重復建設,卻忽視了對文化市場的研究。要扶持、規范文化產業,打通消費渠道,讓老百姓想消費、願意消費、舍得消費,同時又能夠方便地進行文化消費。經濟的發展有三大推動力:一是投資,二是出口,三就是消費。擴大內需是我們國家這些年調整經濟結構,加快經濟發展的一項重大舉措,文化經濟的發展更需要引導和鼓勵大家一起來消費文化產品和服務。
圍繞市場辦文化,這裡的市場主要是指國內市場。我國有13億人口,有巨量的文化消費能力,比起其他內需,現在我們的文化消費嚴重不足。有專家根據國際慣例測算,像我國這樣的人均GDP已經達到4000美元的國家,文化消費總額應該是4萬億人民幣,但是2010年我們才達到1萬億,有3萬億的文化市場待我們去利用。尤其是文化市場是可以引導、培育、拓展的,不是固定的。我們知道,都市報的巨大市場是在黨報充分發行的基礎上開拓出來的,電視是在廣播普及的基礎上拓展出來的,音像市場是在廣播影視大力發展的同時擴展出來的,而現在的數字和網絡產品又是在上述所有媒體、娛樂工具充分發展的情況之下迅猛發展的。所以,文化消費市場是個巨量的數字。圍繞市場辦文化可以具體化為很多思路,比如圍繞旅游辦文化,圍繞青年辦文化等等。開拓和培養我國巨大的文化消費市場,並據此策劃投資文化產業,尤其是以數字和網絡技術為基礎的新興文化產業,前景極其燦爛。圍繞市場辦文化,這是發展文化的“市場導向”。
(三)圍繞出口辦文化,重視擴大文化貿易出口
通過鼓勵或擴大文化產品的出口來推動經濟發展。出口也需要轉變方式,調整結構,文化產品無疑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這些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很快,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擁有巨額的外匯儲備和龐大的貿易順差,城市建設以超常規速度趕超世界。但在文化上是一個逆差大國。經過這些年的努力,文化進出口貿易已經從原來的9:1提高到現在的3:1。這個事實說明:第一,文化出口是第二條重要的文化出路;第二,文化出口經過努力是可以實現的文化出路。這就提示我們要圍繞出口辦文化,研究世界文化需求,拓展國際文化市場。圍繞出口辦文化,這是發展文化的“出口導向”,可以預測也可以相信,這樣不可能出現發展文化的尷尬。
企業需要拓展國際市場,研究各國文化消費習慣、文化消費品種、文化消費環境等,從而設計適合出口需求的產品。政府在文化出口方面責任重大,比如要制定鼓勵文化出口的優惠政策,提供文化出口的金融支持,營造有利於文化出口的良好國際環境,大力對外宣傳我國文化產品的生產形勢等。大力推動文化產品的出口是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思路。
過去,由於我國文化傳播力不強,外國人對中國文化了解不多。現在,隨著我國傳播能力的增強,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瞄准了中國文化,如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和精湛的現當代文化,都開始讓世界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國。這些都可以使我們對我們自己的文化產生自信。加大文化貿易出口,我們首先要有“文化自信”,對祖國傳統文化的自信,包括對自己文化生產能力、創造能力的自信和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自信。每一種文化都有獨特的民族風貌,都傳授著一種價值觀,都有獨特的經濟社會時代的根源,存在著是否適合我國國情的問題。要正確對待外來文化,我們不搞封閉,文化領域也要對外開放,對外來文化要有所選擇,要學習健康、優秀、先進的文化,但也要反對盲目照搬。
(四)圍繞繁榮辦文化,扶持規范文化產業
文化市場一要繁榮,二要規范。其一,文化經濟裡面創意的作用是很大的,而創意又是最容易被侵權的,規范市場就需要打擊假冒偽劣。同時,正因為文化是最需要創新的領域,所以要有自己的創意,要有自己的知識產權,不要盲目復制,防止一哄而上、重復建設。其二,文化產品也需要制定標准,在材質、設計、裝潢等方面都應定出質量標准。其三,要支持和鼓勵文化企業發展。文化企業需要扶持,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其四,要珍愛傳統文化資源,科學開發,要高水平開發,避免庸俗、低俗、媚俗。文化要有利於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於推動社會的進步。
(五)圍繞項目辦文化,大力發展新興文化業態
大力發展新興文化業態,第一,一定要實施大項目帶動,大企業進入,培養龍頭骨干企業,爭取在我們國家能夠出現像迪斯尼、貝塔斯曼、時代華納這樣一些大的骨干企業。一個企業要做到又好又快地發展文化產業,必須掌握四大法寶:其一是創意。一個優秀的文化企業,要靠創意立業,創意要找准市場,適銷對路並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我們之所以把創意作為第一大法寶,是因為當前我國的文化經濟也像其他一些經濟領域一樣,低水平重復建設的現象非常嚴重。比如,同樣題材的電視劇,同一模式的電視選秀,一窩蜂地投資動漫產品等,大都是盲目跟風。其二是人才。創意是企業發展之魂,創意來自人才,人才是企業發展的根基。企業要擁有一支創意的團隊,首先要做到吸引人才,特別是領軍人才。其次是重用人才,把人才放到合適的崗位上,提供必要的條件,以用為本。再次是培養人才,對人才不能持“召之即來,揮之即去 ”的草率態度,而是要舍得投資,注重培養。最后還要厚待人才,充分體現人才的價值,激發人才的活力,讓人才的知識、技術、管理及技能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其三是管理。管理就是生產力,就是經濟效益,還是人文環境。合格的企業家應當是管理專家。任用、善用、管理專家,也是一種科學管理。文化企業要把科學管理作為企業發展的一個制勝法寶來看待。其四是素質。企業家的素質決定了企業的素質和企業的命運。對企業家來說,最重要的素質就是戰略眼光、科學思維、決策膽略、管理才華和職業道德。現在有一些企業家不講職業道德,更不講企業家的責任和使命,而是在賺昧心錢、黑心錢,坑害消費者,擾亂市場秩序。文化企業家一定要走出一條正當的發展之路,以過硬的素質去打造文化企業,投資文化產業,獲得最佳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益。
第二,加快文化園區和文化基地的建設,大力發展新興的文化產業業態。文化產業也有傳統和新興之分,新興的如數字、網絡技術、多媒體廣電、手機廣播電視、有聲讀物、便攜式音響等等。
第三,加快政府職能轉變,規范政府管理。政府在文化產業、文化事業發展中的作用,可以用 “主導、引導,規劃、規范,推動、推廣”六個詞來概括。政府是文化產業的主導,主導不是包辦,在主導整體發展的情況之下,通過政策、項目、金融、規劃等手段去引導。轉變政府職能、規范政府行為,把政府轉變成一個服務型政府、法治政府、親民政府、親商愛商護商的政府。
投資、出口、內需,是拉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圍繞民生辦文化,圍繞市場辦文化,圍繞出口辦文化,圍繞繁榮辦文化,說的就是投資拉動、出口拉動、消費拉動,最后達到繁榮的效果。發展文化事業,引導文化消費,拓展文化出口,正是強調投資拉動、出口拉動和消費拉動這“三駕馬車”對於發展文化經濟的重要性。可見,一般經濟發展的規律同樣適應於文化發展,文化發展和經濟發展遵循相同的經濟規律。我們可以按照以上思路多給文化尋找出路,文化的出路就是經濟轉型升級的出路。隻要充分發揮政府應有的作用,再加上企業自身努力,相信發展文化經濟的大好機遇一定會轉變為發展文化經濟的大好局面。總之,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國家發展的強大力量,同時也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是我國迅速崛起的新興產業。
中國共產黨始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弘揚者,同時也是中國先進文化的建設者和推動者。近些年我國的文化有了很大發展,但從總體來看,比起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我國的文化建設還比較滯后,還難以滿足人民群眾的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經濟還很不發達。各級黨委、政府及每個領導干部,都應擔當起文化建設的重任,要把文化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建設整體規劃中,同時要把文化建設的成效納入科學發展的考核體系中。文化建設不僅是宣傳文化部門的事,也是政府的事,是全黨全社會的事,所以要像抓經濟一樣去抓文化。在文化上無所用心就像在經濟上無所用心一樣不可容忍,在文化上無所成就像在經濟上無所建樹一樣不可原諒。
[參考文獻﹞:
1 《2011我國文化產業佔GDP比重首超3%》,《中國新聞出版報》2012年1月13日。
2李建盛主編:《北京文化發展報告(2010-2011)》,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111頁。
3吳笑女:《2011年中國電影產量和票房收入均創歷史新高》,國際在線網http://gb.cri.
cn/27824/2012/01/11/5551s3518282.htm.
4龔倩:《2011年中國動畫年產26萬分鐘被批數量多質量差》,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shuhua/2012-05/04/c_123076726.htm.
5周文彰:《關於發展文化產業的幾個問題》,《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