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

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

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

陳德銘

2012年12月04日08:5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三、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著力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我們要主動適應世情、國情的新變化,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切實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既要牢牢把握對外開放的主動權,堅持自主開放,也要善於運用以開放換開放的策略,推動與經貿伙伴在貨物貿易、服務貿易與投資等領域的相互開放,營造有利於自身發展的良好外部環境。

(一)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推動開放朝著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轉變

不斷優化開放結構。從外貿看,重點是擴大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產品出口,提升對發展中國家出口比重,推動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協調、互動發展,促進進出口基本平衡。從利用外資看,重點是引導外資更多投向現代農業、高新技術、先進制造、節能環保、新能源、現代服務業等領域,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區。從對外投資看,重點是加快發展步伐,使金融投資與實體經濟投資更加協調,使走出去與引進來更趨平衡。從區域角度看,重點是加快內陸和沿邊開放。

不斷拓展開放深度。要切實消除部分開放領域“玻璃門”、“彈簧門”現象,提高開放透明度,形成更加適應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的制度、規則和標准。深化貨物貿易開放,進一步降低關稅水平,減少非關稅措施。擴大服務領域開放,增加多樣化服務供給,提高服務業市場化、國際化水平。認真研究國民待遇、准入清單等國際投資規則的通行做法,深化涉外投資體制改革,營造更加穩定、透明、高效的投資環境。

不斷提高開放效益。要提高開放的經濟效益,提升國際分工地位,提高對外開放的經濟附加值。要提高開放的社會效益,通過開放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推動體制機制完善和思想觀念進步。要提高開放的外溢效益,主動承擔與我國綜合實力相匹配的國際責任,積極為世界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作出更大貢獻。

(二)創新開放模式,完善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新格局

促進沿海內陸沿邊開放優勢互補。深化沿海開放,推動開放型經濟率先轉型升級。擴大內陸開放,加快培育全球重要的加工制造基地。加快沿邊開放,實行特別開放政策,加強與周邊地區合作。通過創新開放模式,協同推進沿海內陸沿邊開放,打造分工協作、優勢互補、均衡協調的區域開放新格局。

形成引領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開放區域。鞏固東部沿海地區和全國特大城市的開放先導地位,推進科技研發基地建設,重點引進前沿高端產業,加快從全球加工裝配基地向研發、先進制造基地轉變。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推進服務業開放的先行先試。發揮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對外開放門戶的重要作用,建設若干全國乃至國際性的經濟、貿易、航運、金融中心和次中心。

培育帶動區域發展的開放高地。完善內陸開放布局,支持重點區域開放開發。鼓勵東部地區與內陸地區共建開發區,在長江、隴海、京廣、京九等交通干線沿線,形成若干國際加工制造基地和外向型產業集群。加快推進東北三省和內蒙古向東北亞開放、新疆向西開放、廣西和雲南向東盟和南亞開放,加快重點口岸、邊境城市、邊境(跨境)經濟合作區建設,加強基礎設施與周邊國家互聯互通,大力發展特色產業,不斷增強對外開放對區域發展的帶動作用。

(三)堅持出口與進口並重,形成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出口競爭新優勢

加快培育出口競爭新優勢。鼓勵企業出口從傳統的生產成本優勢向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新優勢轉化,促進“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和“中國服務”跨越。支持外貿轉型升級示范基地、貿易平台、國際營銷網絡建設,完善貿易、產業、財稅、金融、知識產權政策,強化政策協調,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自我轉型的內生動力。大力培育出口品牌,提高出口產品附加值。

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提高加工貿易的國內配套能力,促進加工貿易從組裝加工逐步向研發、設計、核心元器件制造、物流營銷等產業鏈高端拓展,向東部欠發達地區和中西部重點開發區域有序轉移。完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政策和功能,引導加工貿易逐步向海關特殊監管區域集中。

發展服務貿易。建立健全服務貿易促進體系,努力擴大文化、技術、中醫藥、軟件和信息服務、商貿流通、金融保險等新興服務出口,擴大研究與開發、技術檢測與分析、管理咨詢和先進環保污染治理技術等領域的服務進口。積極發展服務外包,完善支持服務外包示范城市發展服務外包產業的政策措施。

推動對外貿易平衡發展。堅持進口和出口並重,在穩定出口增長的同時,不斷優化進口結構,積極擴大先進技術、能源資源、關鍵設備和零部件進口,適度擴大消費品進口。完善進口管理體制和調控體系,提高進口議價能力。推動發達國家放寬對我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管制,提高進口便利化程度。拓寬進口渠道,促進重要商品進口來源地多元化。健全產業損害預警和進口貿易救濟機制,維護重點產業安全。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楊麗娜(實習)、秦華)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