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小康社會與和諧社會
一個小康社會、特別是全面小康社會,應該是一個和諧的社會。
就像小康思想有著幾千年的文化淵源一樣,和諧社會理論也有著幾千年的文化基因。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是“和”文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文化源頭植根於“和”的文化基因。《說文解字》解“和”為:“和,相應也。”即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互配合。這是歷史承傳下來的“和”字的最早文本釋義。
在很早時期,“和”就被認為是處理人際關系和齊家治國的准則。因此,最晚在商周時期,“和”就成為重要治國理念和重要社會政治范疇。例如《尚書·堯典》載“百姓昭明,協和萬邦。”《禮記·中庸》有“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歷代政治思想家都對“和”有精彩闡述。《論語·學而》曰:“禮之用,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公孫丑下》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循天之道》說:“德莫大於和”,“和者,天之功也,舉天地之道而美於和。”
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形象地運用電腦鍵盤原理,將中華文明一個精髓之字“和”字凸現在鳥巢開幕式場館以及全世界觀眾面前,將中國人愛好和平和追求和諧的價值理念向世人進行了藝術展示,讓古老的中華傳統文化向全球發出了耀眼的光芒。這既讓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感到無比驕傲和自豪,也震撼了世界人民的心靈。當時,正在鳥巢現場觀看奧運會開幕式的筆者,當即在心裡激情滿懷地吟頌道:“一個‘和’字從鳥巢飛向世界,與奧運火炬輝映生彩。五千年文明凝結為一個‘和’字,這是中華民族的博大胸懷。……”
從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於人均GDP從1000美元到3000美元過渡的關鍵時期。從國際經驗看,這既是黃金發展期,又是矛盾凸顯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理論和實踐日益臻於完善,目標一步步實現﹔但另一方面,社會不和諧的問題也不斷凸現。
和諧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元要素”、“三維一體”協調共處的良好狀態。一個和諧的社會,應該是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的有機結合。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包括友愛、互助和競爭的協調﹔人與社會的和諧,包括人對社會的參與社會對人的關愛和約束﹔人與自然的和諧,指人對大自然索取和維護的協調,尤其是在開發和利用資源中注重保護、善待和反哺自然。
中國經典古籍《尚書·大禹謨》曰:“人心唯危,道心唯微。”是說人的心靈之源具有二重性:危險的“人心”,即危險的人欲本性﹔和微妙的“道心”,即崇尚道德之心。或者說人具有理性和欲念、善性和惡性的二重性。當理性超越和戰勝欲念,則表現為善﹔當欲念超越和戰勝理性,則表現為惡。
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前提是社會主義,內在機制是競爭。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包括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關系都不可避免地納入了競爭的軌道。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充分論述了:競爭是個兩面體和雙刃劍,一方面,競爭將人的積極性、進取性、創造性等所有活力充分調動起來,極大地刺激了經濟發展。另一方面,競爭又將人性中最自私、最貪欲、最齷齪的一面也充分引發出來,從而產生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嚴重不和諧問題,如收入分配差距過度拉大,社會利益日趨多樣化,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凸顯,自然資源過度開採和竭澤而漁,市場秩序和社會秩序的某些亂象,以及腐敗等問題。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不和諧相互疊加,使得整個社會浮躁、焦慮情緒日益彌漫,很容易觸發違法犯罪,使得社會不和諧問題十分嚴峻。
在改革開放前平均主義的普遍貧窮時代,大家都比較單純,“端起碗喝稀湯,放下碗歌頌黨”﹔而在改革開放經濟大發展、收入分配拉開較大差距之后,則出現“端起碗吃肉,放下碗罵娘”的情況。這一是說明國人自古具有“不患寡,而患不均”根深蒂固的傳統﹔二是改革開放經濟發大展之后,社會階層分化劇烈,尤其是過去社會長期依靠的佔人口多數的中堅力量工人和農民被普遍邊緣化,成為中國社會弱勢群體的“主力軍”,這極大地沖擊了社會和諧。這客觀上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推上了前台。
2002年11月召開的中共十六大首次提出了“社會更加和諧”,並把其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任務之一。2004年10月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的決定》,把“和諧社會建設”作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的主要內容,明確提出“要適應我國社會的深刻變化,把和諧社會建設擺在重要位置,注重激發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和誠信意識,維護社會安全團結。”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則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主題,通過了《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是中共歷史上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第一個專題全會和第一個專題決定。《決定》強調“若干重大問題”,表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是一般的任務,更不是小事。
該《決定》尖銳地指出了我國存在的不和諧現象和問題,指出“目前,我國社會總體上是和諧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主要是: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很不平衡,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加大﹔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醫療、住房、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等方面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比較突出﹔體制機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還不健全﹔一些社會成員誠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領導干部的素質、能力和作風與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還不適應﹔一些領域的腐敗現象仍然比較嚴重﹔敵對勢力的滲透破壞活動危及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並進一步指出:“切實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歷史任務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現實課題抓緊抓好。”
任何時代人類歷史發展的道路都是漸進和不斷更新的,小康社會建設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是一樣。不和諧→和諧→新的不和諧→在新的台階上構建新的和諧→……,這就是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辯証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