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 詞】
美麗中國——
永續發展
十八大報告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外記者見面會上表示,人民期盼有更優美的環境。
【觀點】
觀點一
通過環境立法來明確政府的環保責任,規范政府行為,是協調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關系、根治環境問題的關鍵措施。
觀點二
必須形成反映資源稀缺和環境消耗程度的價格形成機制,讓市場成為資源配置的主體,有利於百姓新的消費習慣的形成。
觀點三
我國應當從現行的政府主導型的環境管理模式向包括政府、企業、公眾和社會組織在內的主體多元化合作的監管模式轉變。
一 問 保護環境誰來買單
記者:目前各地政府都面臨經濟發展的壓力,而另一方面,環境保護的約束力又在增強,這種矛盾如何平衡?
楊朝飛:我們常講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前提,也常講要用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但從目前來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一直存在。長期以來,一些地方以GDP論英雄,急功近利,導致環境與經濟綜合決策失誤、行政不作為和行政干預環境執法等現象長期存在。導致了經濟發展與環境改善的矛盾更加尖銳。
一些地方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發展,不履行環境責任或履責不到位,已經成為制約資源環境保護的重要原因。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通過環境立法來明確政府的環保責任,規范政府行為,是協調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關系、根治環境問題的關鍵措施。
平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要緊緊圍繞落實“政府對環境質量負總責”的要求,重點解決一些地方政府環境保護不作為、亂作為、干擾環境執法等的突出問題,創建或強化一批制度與機制。
記者:在目前的經濟形勢下,很多企業面臨生產和經營壓力,如何引導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更好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楊朝飛:保護環境、節約資源是企業的責任,無論在何種經濟形勢下,企業都必須遵守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浪費資源、排放達不到環保標准,其實就是將環保問題外部化,將企業本應承擔的責任推給社會,也就是資本賺錢,全民買單,這樣行為必須被嚴格禁止。
引導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更好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首先要從法制上解決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的問題。既和立法不足有關,也有行政執法、司法不到位的因素。
一是行政處罰普遍偏輕。2011年6月,哈藥集團被披露多種環境違法問題,其中惡臭氣體硫化氫超標近千倍。罰款123萬元僅為企業年收入的萬分之一。
二是行政執行缺乏強制手段。現行法律規定的行政強制手段主要有“停止建設”、“停止生產使用”、“責令停業關閉”等,但在基層卻難以有效執行。
三是環境民事賠償法律制度不健全。由於我國環境民事賠償相關法律及配套制度不健全,環境民事案件立案難、舉証難、審判難、執行難的問題日益突顯。
此外,完善環境損害救濟的法律制度,建立環境責任終身追究制度,同時政策上對守法企業以激勵,才能讓企業更加自覺地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