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以來,雖然我國在解決就業問題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於人口基數龐大,每年新增勞動力眾多,經濟結構經歷深刻調整,經濟增長的就業彈性降低,我國就業的供求矛盾一直存在。未來一段時期,我國就業形勢將更加復雜,就業總量壓力將繼續加大,結構性矛盾將更加突出,勞動者素質和權益保護還有待提高,就業任務更加繁重。
一 就業壓力依然較大
2011年,我國城鎮登記失業人數高達908萬,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1%,並且此項指標低估了失業狀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需就業人數2400萬,實際就業人數為1221萬,近1200萬人未實現就業。“十二五”期間每年需就業人數約為2500萬,主要包含農業富余勞動力、高校及技工院校畢業生、城鎮新成長勞動力、就業轉失業人員、城鎮就業困難人員五大群體,其中前兩項佔到65%以上。中國GDP增長一個百分點,所帶動的就業人數大體在100萬人左右。綜合考慮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等有利因素,以及出口增速趨緩、結構調整產生新的失業等不利因素,假定經過努力每年城鎮新增就業崗位能繼續保持在900萬個,再加上補充自然減員,年均也隻能提供1200萬個就業機會,勞動力供求缺口仍在1300萬人左右,城鎮勞動力供求矛盾依然突出 。
我國需要轉移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數量龐大。2008年,我國的城市化率隻有45.7%,按照平均每年提高大約1%的速度,預計到2020年提高到55%左右。這樣的水平離中等發達國家平均70%左右的城市化率仍有較大的差距 。這也意味著隨著現代化和城市化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仍有數量龐大的(約4300多萬)(蔡昉,2007)農村剩余勞動力需要往城鎮轉移。
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也十分突出。從勞動力市場的實際反應來看,大學生求職成功的機會相對而言越來越小。1990-1998年間,我國高等教育招收大學生人數從111.09萬增加到208.72萬,年均增長11%。自1999年開始,我國高等教育開始擴招。1999-2002年間平均每年擴招32%(曾湘泉,2004)。從2003年開始我國大學畢業生大大增加,超過212萬,比上年增長46%,以后逐年大幅增加,2011年我國大學畢業生高達660萬,比上年增加了近30萬。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 的繼續和毛入學率的提高,普通高校在校生和畢業生在未來若干年內還會持續增長,就業難度會日益增加。
目前,我國女性的勞動參與率盡管有所提高,但經濟總參與率為61.33%,低於男性13.37個百分點。北京大學法學院婦女法律研究與服務中心發布的《中國職場性別歧視狀況研究報告》顯示:招聘中的性別歧視依然嚴重,平均每4個被調查女性中就有1個因性別而被用人單位拒絕。學歷越高,女性求職被拒率也呈升高的態勢。來自大學校園的調查數據更加驚人:目前約70%的女大學生認為在求職過程中存在男女不平等,4成以上女大學生認為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存在性別歧視。雖然勞動法與婦女權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規規定了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充分保護女職工合法權益。但是面對用人單位的潛規則,面對社會的歧視心態,法律又缺乏強大的執行力,導致性別歧視用人觀仍有相當大的市場。
同時,由於結構調整、技術進步等原因,就業彈性不斷減小,21世紀隻有0.1左右。平穩較快的的經濟增長提供就業崗位的能力也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