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第一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的論斷。人民群眾是文化建設的主體,社會主義文化事業是億萬人民群眾的事業。人民群眾中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創造源泉,蘊藏著高昂的文化創造熱情。隻有激發出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才能真正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為此,應從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為人民提供廣闊文化舞台兩個方面下功夫,“開創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的新局面。”
42.第一次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的論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首次明確提出的一個科學命題,包括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即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並從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角度對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出了要求。十八大報告在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的論斷,進一步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升到決定國家興衰高度的同時,還強調“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建設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和主導權”、“壯大主流思想輿論”,表現出了我們黨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
43.第一次用“三個倡導”凝練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自從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十七大報告進一步對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出部署以來,提出言簡意賅、朗朗上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成為社會各界的期盼。十八大報告以24個字分三個層次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層面看,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從社會層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從公民個人層面看,是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24個字”的表述,從國家發展目標、社會環境氛圍、個人道德風貌三個方面,全面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對於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將產生重要的積極作用。
44.第一次提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的重要任務。十八大報告第一次將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寫入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報告,充分表明我們黨切實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根本目的,表明黨對公民道德建設的高度重視。公民道德建設既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保証。2001年《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首次提出“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質”的要求。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切實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十七大報告指出:“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近年來,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穩步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呈現出積極健康向上的良好態勢,公民道德建設邁出了新的步伐。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強調“這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並對如何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作出了全面部署。這些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新認識、新舉措,必將有助於營造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社會氛圍,培育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
45.第一次提出“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的重要內容”的論斷。全面小康社會是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社會,隻有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才能切實提高人們的幸福指數,才能切實提高社會的和諧程度。這一論斷的提出,把握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把握了人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深化了對社會主義文化發展規律的認識。十八大報告對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作出了全面部署。其中,文化產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面向基層、服務群眾,加快推進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引導群眾在文化建設中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加強和改進網絡內容建設,唱響網上主旋律”﹔“加強網絡社會管理,推進網絡依法規范有序運行”等,都是根據時代條件變化和實踐發展的新要求而提出的,是以人為本理念在文化生產和提供領域的新體現。
46.第一次提出“文化實力和競爭力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標志”的論斷。當代中國進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正是基於上述認識,十八大報告深刻提出“文化實力和競爭力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標志”的論斷,並提出了一系列旨在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的新要求、新部署,比如“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原則,“加強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項目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促進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構建和發展現代傳播體系,提高傳播能力”,“增強國有公益性文化單位活力,完善經營性文化單位法人治理結構”,“擴大文化領域對外開放”,“造就一批名家大師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等等,這些都反映了我們黨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上的與時俱進。
47.第一次提出“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要求。文化自覺,體現為對文化在歷史進程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認識,對文化發展規律的正確把握,對發展文化歷史責任的主動擔當。文化自信,體現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及其發展道路的堅定信心和堅強信念。面對文化改革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在十七大報告提出“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基礎上,十八大報告進一步強調“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充分體現出黨對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重要作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48.第一次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的社會建設總體任務。從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推進社會管理體制創新”,到十七大報告提出“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並將社會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再到十八大報告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表明黨對社會建設的地位、內容、方式、途徑的認識更加深入,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規律的把握更加自覺。這一總體任務的提出,表明改善民生和創新管理是社會建設的兩項重要內容。改善民生,就是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創新管理,就是要加快推進社會體制改革,圍繞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加快形成源頭治理、動態管理、應急處置相結合的社會管理機制,就成為加強社會建設,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立足點和行之有效的關鍵舉措。
49.第一次將“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提到新的重要位置。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這是十七大報告在闡釋“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教育建設任務中提出的一項要求。十八大報告將其提到加強社會建設重要任務的高度,為未來我國教育事業的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圍繞“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十八大報告提出了一些激動人心的目標和要求,比如“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等,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教育事業的高度重視,體現了我們黨對優先發展教育,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的堅定決心。
50.第一次提出“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的目標要求。從十六大報告提出“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到十七大報告提出“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到十八大報告提出“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表明就業是民生之本的地位愈加凸顯,表明黨愈益把促進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當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來抓。更高質量的就業,就是既要讓人民有業可就,又要就業舒心,提高對就業的滿意度。提高就業滿意度,一方面要加大職業培訓,提高勞動者的勞動技能和人力資本﹔另一方面要更好地加強和改進就業服務。圍繞“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十八大報告提出了一些新目標、新舉措,比如: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要貫徹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業的方針”﹔“提升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增強就業穩定性”﹔“增強失業保險對促進就業的作用”﹔“健全勞動標准體系和勞動關系協調機制,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和爭議調解仲裁,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等,都是從數量和質量兩方面提高就業水平、滿足就業需求的有效舉措。
|